|
內容下載 : |
 |
|
|
在本院精神醫學部日間病房服務的社工師,需要持續且長期帶領團體,因此累積許多病友回歸社區後的生活經驗。病友因罹患精神疾病影響了個人的生涯發展,苦惱著如何跟疾病相處,盼望身邊親友家人能接納生病的自己,生活中伴隨了各式各樣惱人的困擾。
2016年下半年,於門診開設心身症病友支持團體,試圖以團體模式關注病人的認知、情緒、行為層面,由特定主題作為引子,從半結構式的團體討論、角色扮演、行動雕塑等方式,透過體驗、聽取回饋的媒介,促進門診病友對自己內在感知的覺察認識,進而希望病友能夠掌握自己,自我負責、成長、悅納,增長人際互動的滿意度,並能將自我覺察的能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降低影響病人疾病穩定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連續八週的團體,成員們從彼此不熟識,不知道要坦露自己多少,直到團體氣氛漸漸形成,成員能夠自發地去瞭解、對話、發問,分享自己走過的疾病歷程;在每週兩小時的時光裡,彼此不同的生活困境成為借鏡的力量,有夥伴分享自己怎麼面對家庭親友間互動的紛擾,學習當三隻猴子:遮住眼睛、遮住耳朵、遮住口舌,讓自己避開不該去看、去聽、去說的事物,協助自己捨棄、放下,保持心的清靜;也有夥伴分享憂鬱低潮時求死不得,求活又不知該怎麼活得痛快的掙扎;也有人分享自己怎麼不斷覺察、區辨生活中需要付出的代價與獲得,如何在改變不了他人的地方放過自己。他們固定時間回診就醫,長期下來發展出對藥物、醫療的一套看法,說得頭頭是道,每個人都是自己生病歷程的專家。
我們致力於讓這個團體像是一個大碗公,撐出一個空間給這群長期生病的病友們,嘗試容納、承載每個人與「疾病」發展出的獨特經驗,聆聽彼此生命走過的喜怒哀樂,並催化、誘發、提煉早已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力量。夥伴們每每分享到動容處,都讓身為團體帶領者的我們感動不已,尤其是病人的共通性,使得他們發展出一種「同病相惜」的情感,當有夥伴分享自己困頓低潮時,其他夥伴自然流露想要陪伴、願意成為彼此力量的那份心意,在那個當下,即便彼此都不說話,卻有一份情感流轉其中,頓時他們都變得能量充沛,作為助人者的我何其有幸能夠聽到他們用生命交織的故事,對他們充滿感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