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網頁說明  台大醫院:::
   
 
:::

專題報導

 老年健檢之後呢?
 銀髮族保健之道
 老人用藥安全
   
   
 前期專題報導



 

 

:::
老人用藥安全
內容下載 :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一個國家內65歲以上的人口達總人口數7%以上,即稱為高齡化社會,達14%為高齡社會、達20%為超高齡社會。臺灣於104年底65歲以上人口占12.51%,行政院經建會(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至2026年老人人口比例將超過20%,達到超高齡社會的標準。隨著生理機能減退以及因疾病而使得服藥品項增多,皆可能使老年人暴露在較高的用藥風險中,為老年人的用藥安全把關,無論醫護人員或是病人的家屬,皆責無旁貸。

造成老年人用藥問題的原因

  1. 多重用藥:服用越多的藥品會增加藥物交互作用、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也可能增加藥品費用、以及降低病人服藥順從性。
  2. 不適當的藥物治療:使用不符合現行醫學標準的藥物或是其風險超出預期的醫療益處,可能使身體功能惡化、增加住院率或增加其他醫療成本。1991年由Beers MH提出老年人用藥適當性的評估指標,2015年由美國高齡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 Society)再度主導更新內容,將藥物依藥理分類評估於老年人的用藥適當性、於特定疾病時應避免使用、於老年人需謹慎使用,並新增於老年人應避免使用的非抗生素藥品交互作用、非抗生素藥品於特定腎功能須避免使用或調整劑量,以利醫療從業人員為老年人用藥把關。
  3. 該使用而未使用:此類較少被討論,2006年的一篇研究收納196位65歲以上且服用5種以上藥品的門診病患,發現該使用而未使用之藥品平均為一人一項。例如骨質疏鬆病人未補充鈣質/維他命;可使用史他汀藥(Statin類降血脂藥物)做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而未使用。
  4. 服藥順從性不佳:可能因為生理機能減退(聽力減退、視力減退、認知障礙)、不識字、看錯處方說明、或自行修正藥品使用方式等原因,導致吃錯藥、忘記吃藥、自行調藥、停藥、併用多種處方及非處方藥、服用存藥或贈藥等。如此也會造成不適當的藥物治療機率增加。

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學的改變
身體機能的老化會影響藥物動力學,使血中濃度增加,藥效學的改變使身體對藥品的敏感度增加,這些改變皆使老年人暴露在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中,整理如下表:

藥物動力學 老化的影響 影響的藥品
吸收 腸胃蠕動減慢、胃酸分泌減少,延長藥物在消化道內的時間。 增加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導致胃潰瘍的風險。
分布 老人瘦肉質量及水分減少,脂肪比例相對增加。 親水性藥品在體內的濃度會增加,如毛地黃、鋰鹽,使用時須調整劑量以免產生毒性。 親脂性藥品長期使用易蓄積體內導致副作用的發生,如長效型苯二酚類鎮靜劑若沒有調整劑量易產生意識混亂的副作用。
藥品經吸收至體內後,會藉由與血漿蛋白結合運送至身體各處, 較為重要的兩個藥物結合蛋白分別為白蛋白(albumin)與α 1 酸性醣蛋白(alpha-1-acid glycoprotein, AAG),白蛋白會隨老化、肝硬化、腎衰竭等原因減少,AAG則會因發炎、外傷或癌症等原因增加。 酸性類藥物(如warfarin、naposin、phenytoin、tolbutamide)主要與白蛋白結合,當白蛋白減少時會使未結合游離藥物的濃度增加,增強藥物的療效及其副作用。 鹼性類藥物(如propranolol、lidocaine、imipramine、quinidine)則與AAG結合,增加鹼性類藥物的蛋白結合率,減少游離藥物的濃度,可能降低其療效。
代謝 肝臟是人體最主要代謝藥品的器官,而老化會減少肝臟血流量及肝臟體積,也減少代謝酵素的量及活性。 老化使得須經由肝臟代謝的藥品半衰期延長,如 digoxin、penicillin、diazepam 等,用於老年人須減低劑量。
排除 藥品的排除主要經過肝臟及腎臟。當肝臟功能減低時,須經由肝臟代謝的藥品也會減低其排除。而腎臟的功能:腎臟體積、腎血流量、腎絲球過濾速率及腎小管的分泌功能,可能因老化而減少,若病患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及糖尿病等,會使腎臟排除能力更形降低。 由肝臟排除的藥品尚無較好的劑量調整公式可運用。而許多經由腎臟排除的藥品,如: Allopurinol、aminoglycosides、cephalosporin、digoxin、metformin…等,在使用上已有調整劑量的公式可運用,於老年人務必要調整劑量。
藥效學 老化改變組織器官對藥品的敏感度,降低對藥效的調節能力,使藥物的作用增強或減弱。 如對周邊血管選擇較高的alpha-1 blockers:Doxazosin、prazosin、terazosin會增加姿勢性低血壓的風險,造成暈眩或跌倒。

上述原因可能導致治療失敗或藥品不良反應,藥品不良反應輕則造成短暫不適,重則造成住院或死亡。常見之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有以下:

  1. 意識障礙:長效鎮靜安眠藥、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緩解腸胃道痙攣或泌尿道疼痛之藥物等,易引起老人的意識障礙。於老年人應從較低的初始劑量開始使用,以緩慢速度增加劑量。
  2. 腸胃道出血或胃炎: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經常造成此副作用,使用上須與食物併服,以最低有效劑量且治療時間越短越好,以降低副作用的發生。
  3. Digoxin引起的不良反應:常見原因為服用劑量過多、與其他藥品因交互作用使血中濃度過高而中毒,中毒症狀輕則食慾不振,重則腹瀉、心悸、心律不整、甚至死亡。
  4. 昏倒:長效鎮靜安眠劑、抗憂鬱劑、某些降血壓藥易有此副作用,停藥或減少藥量都可使副作用消失。
  5. 錐體外症狀:抗精神病藥物亦可短期治療老人的躁動不安,錐體外症狀為其常見副作用,如遲緩性運動困難、擬巴金森氏症、靜坐不能,若發生應停藥或減少藥量。

結論
病患本身、家人及主要照護者應留意易使老年人產生不良反應的藥品,若是發生不良反應:如意識不清、腸胃出血、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病患本身也應遵醫囑服藥,勿擅自更動藥品服用方法。醫療人員也應定期檢視老年病人之用藥目的、治療效果及繼續治療之必要性,儘可能刪除不必要用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和藥物傷害。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5 Updated Beers Criteria for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Use in Older Adults J Am Geriatr Soc 63:2227–2246, 2015.
  2. 黃盈翔,盧豐華:老年人之用藥原則。台灣醫學2003年7卷3期。
  3. Steinman MA, Landefeld CS, Rosenthal GE, Berthenthal D, Sen S, Kaboli PJ; Polypharmacy and prescribing quality in older people. J Am Geriatr Soc. 2006;54(10):1516.
藥劑部藥師 邱千慈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訂閱/取消 與我們聯絡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