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由於外觀屬紅色,長久以來在中國一直被認為是女性的補血聖品,而近來更有媒體報導「紅豆水」消水腫的祕方,號稱不但可消去下半身肥胖還能維持V型小臉,讓許多愛美的女性趨之若鶩,爭相詢問。是否紅豆水真有這麼大的效益,真相如何,整理以下資料提供參考。
重新認識紅豆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常用於煮粥或拌餡的「紅豆」,又名小豆、赤豆,與中藥房取得的赤小豆不盡相同,在利水除濕、消腫解毒等藥性以後者較強,食用過多易產生皮膚黑、乾燥等副作用,消費者在選擇時應注意。本草綱目記載紅豆:「性味甘,酸,平。功效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紅豆種子可供食用與藥用,在傳統中醫學上常用於行水(如:治水腫)、利氣(如:治腳氣)、健脾養胃等。
|
|
|
赤小豆 |
|
紅豆 |
而就營養學角度來看,由於紅豆含大量醣類,因此被歸類為五穀根莖類,主要以提供澱粉為主,而20公克(g)的紅豆 = 一份主食,約可提供15 g碳水化合物、2 g蛋白質與70大卡熱量。雖然紅豆被歸類為主食類,但由於其本身屬於豆科植物,因此有別於一般主食類中的白米或小麥,紅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白米的3倍、小麥的1.5倍;在脂肪的含量上,比白米與小麥低,因此紅豆屬於穀類食品中含較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詳見表1)。
另外,紅豆屬於「全食物」,意指食用時保留了紅豆完整的種皮(外皮)與種仁(子葉),不像白米或小麥等穀物,食用前需經過去除糠層、麩皮,甚至是胚芽等多道加工手續,因此相對地保留了較完整的營養素。由表1. 可見,紅豆的膳食纖維含量比小麥或白米高出許多。
表1. 紅豆與白米、小麥每100公克生重之營養價值
|
|
紅豆 |
白米 |
小麥 |
熱量 |
(kcal) |
329 |
356 |
362 |
蛋白質 |
(g) |
21.8 |
7 |
14.1 |
脂肪 |
(g) |
0.73 |
0.85 |
2.57 |
碳水化合物 |
(g) |
60.8 |
78.1 |
69.2 |
膳食纖維 |
(g) |
18.48 |
0.73 |
11.27 |
維生素B1 |
(mg) |
0.43 |
0.15 |
0.41 |
維生素B2 |
(mg) |
0.16 |
0.02 |
0.09 |
維生素B6 |
(mg) |
0.42 |
0.21 |
0.26 |
葉酸 |
(ug) |
59.3 |
27.3 |
73.3 |
維生素E |
(mg) |
10.63 |
0.29 |
3.49 |
鉀 |
(mg) |
1172 |
104 |
364 |
鈣 |
(mg) |
94.5 |
6.2 |
18.8 |
鎂 |
(mg) |
170 |
27 |
137 |
鐵 |
(mg) |
7.67 |
1.48 |
3.39 |
鋅 |
(mg) |
3.17 |
2.25 |
2.99 |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1 |
紅豆與白米、小麥之營養價值比較
主食類中,相較於其他穀物,紅豆具有較高蛋白、低脂肪與高膳食纖維的特性。另外,在維生素含量方面,紅豆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葉酸及維生素E;而礦物質鉀、鈣、鎂、鐵及鋅的含量也比白米或小麥要高出1.4~15倍,尤其是鉀、鈣、鐵的含量更值得我們注意(詳見表1)。所以,紅豆營養價值高,日常生活中可用於代替米飯、麵食類,作為主食的主要來源之一,以增加營養素的攝取。
至於膳食纖維方面,由於紅豆高膳食纖維含量的特性,因此,以紅豆取代部分米飯、麵食的同時,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刺激腸胃蠕動、預防便祕,使排便順暢之作用。
有關鐵質吸收方面,就營養學角度來看,紅豆中含有豐富與造血相關的營養素 - 鐵,可說是穀物中含鐵量豐富的食物來源。「鐵」分成血基質鐵(heme iron)與非血基質鐵(non heme iron)兩種形式,吸收率以前者最好,而後者容易受到飲食中其他營養素及物質影響,所以吸收率低。一般而言,來自肉類、魚貝類、肝臟、牡蠣等動物性來源食物中,含血基質鐵形式比例高,所以最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反之,植物性來源如:穀類、綠色蔬菜、水果等,其中鐵的型式多為吸收率較低的非血基質鐵。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紅豆每100公克中,鐵含量高達7.67毫克,雖然比小麥與白米高,但由於多為不易被人體吸收利用的非血基質鐵型式,所以嚴格的來說,紅豆並不是鐵質理想的食物來源。
我們知道紅豆比白米或小麥含有更豐富的營養價值,可用以取代部分米飯。但在一般情況下,紅豆大多被用來製成甜點或糕點餡料,此時,容易額外加入多餘的「糖」,亦即我們將多攝取更多的熱量,反而本末倒置;而且,紅豆中含有較多的寡糖,容易造成脹氣不適,腸胃道消化功能不佳者,應酌量攝取。
由表1中可知,紅豆含有多種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其中,以「鉀離子」含量和體內水分代謝較有關聯。在人體細胞內外分別存在著鉀離子與鈉離子,用以維持細胞外液與細胞內液間之滲透平衡。若是飲食型態又長期處於「高鹽」(高鈉)的狀態,往往造成體內含有過多的鈉離子,導致身體滯留過多水分而產生水腫現象,由於體內的鉀離子與鈉離子有彼此消長的現象2,此時若能增加鉀離子的攝取,促進鈉離子的代謝,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而達到減輕水腫現象。
談到紅豆水,大家總會好奇的問:「紅豆水有沒有效?」,紅豆水是否真能達到消水腫的效果呢?雖然紅豆中含有與體內水分代謝相關的鉀,但是,目前仍無針對紅豆水與利尿、消水腫的相關研究,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也尚未有紅豆水中鉀離子含量的定量數據,而市面上已經商品化的相關產品,鉀離子含量由50~200 mg不等,因此,紅豆水是否具有消水腫的功能?要喝多少的紅豆水?目前仍無定論。
紅豆水、紅豆湯兩者的差異
媒體廣告提到「紅豆水」之各種用途被廣泛討論,到底「紅豆水」與常見的「紅豆湯」有什麼不同呢?
取紅豆浸泡30分鐘,加水煮至紅豆破裂,甚至呈現軟爛,此時由於紅豆中的澱粉釋出,而使湯水呈現混濁狀,這就是我們常見的紅豆湯了!一般來說,一碗250 c.c.的紅豆湯,依其紅豆含量比例不同,紅豆湯(不含豆子)約提供70大卡的熱量(假設以2份紅豆烹煮,其中有1份的澱粉釋出至湯汁中),此時若加入糖調味,熱量將提高至170~200大卡;紅豆水的前製備與紅豆湯相同,差別在其加入大量的水(紅豆:水約1:4)與之煮滾,煮滾後馬上熄火,蓋上鍋蓋燜15~30分鐘,此時紅豆呈現半破裂狀態,水呈半透明紅褐色,取其上層尚未混濁的上清液,我們稱之為紅豆水。由此可知,紅豆湯由於烹煮時間久澱粉釋出,使液體呈現混濁狀、含有熱量,而紅豆水烹煮時間短,液體清澈、熱量低。
在前述中我們都知道,紅豆中富含醣類、蛋白質與膳食纖維,而維生素B1、B2、B6、E、礦物質鉀、鈣、鎂、鐵及鋅更是遠遠超過白米,這些營養素原本都存在紅豆中,有多少比例會在烹煮時釋放至紅豆湯中?甚至是進入到烹煮時間較短、僅以燜煮方式而得到的紅豆水中?另外,與利尿較相關的鉀離子,含量是否會被稀釋?皆值得我們再深入探討。
只有紅豆水嗎?綠豆水、黑豆水、薏仁水是否也有同樣效果?
自從紅豆水在市面上造成熱賣後,廠商也順勢推出了許多與消水腫相關的產品,如:綠豆水、黑豆水、薏仁水等商品,這些是否都能達到利水、消水腫的功能呢?單純以食物中與消水腫較有關聯的「鉀離子」含量來做比較。
由表2.中,可知在相同重量下,鉀離子含量由高至低分別是:黑豆>紅豆>綠豆>薏仁,因此,在相同的烹調條件下,假設鉀離子釋放至湯中的比例相同,那麼,推測黑豆水比紅豆水所含鉀離子更多。
表2. 紅豆、綠豆、黑豆、薏仁每100公克生重之營養成分含量
|
粗蛋白(g) |
碳水化合物 (g) |
膳食纖維 (g) |
鉀 (mg) |
紅豆 |
21.8 |
60.8 |
18.5 |
1172 |
綠豆 |
23.0 |
62.6 |
16.4 |
796 |
黑豆 |
37.0 |
34.4 |
18.6 |
1663 |
薏仁 |
14.1 |
66.2 |
1.8 |
251 |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
另外,談到含高鉀的飲料,我們便會聯想到咖啡、紅茶、綠茶等,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品,其鉀含量也相當豐富;而隨手可得的蔬菜,其中鉀的含量也不少,只是蔬菜經過川燙、烹煮後,其中的鉀離子便會溶出至菜湯中。因此,直接將菜湯喝掉或打一杯綜合蔬果汁,也是一種取得高鉀飲料的方法。
每個人都能使用紅豆水嗎?
其實,造成水腫症狀的原因很多,除了我們馬上會聯想到的腎臟功能不好外,其他如:心臟疾病、肝臟疾病等,也會引起水腫現象;另外,也有一些水腫現象,如:吃太鹹、熬夜、久站及久坐、女性生理期等,皆會出現短暫的水腫現象。因此,當人體出現水腫現象時,應該要先找出造成水腫的主因,而非先採取偏方來達到目的,這樣反而容易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而使疾病更加惡化。由於,造成水腫的原因複雜,尤其是腎臟病人或其他因疾病引起水腫的病人,更不可輕易嘗試以紅豆水作為消水腫的方法。
參考資料
- 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 黃伯超,游素玲 (1997)。營養學精要。台北市:健康文化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