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小兒創傷長期位居所有1至14歲小兒死亡原因的第一位,約占20%。換句話說,在臺灣每年約有120位兒童死於意外傷害,對整個國家、社會造成重大的損失。然而創傷卻是所有死亡原因中最容易預防的。小兒創傷的原因中,以交通意外最常見,其次為溺斃、窒息及意外墜落。因此,透過簡單的立法,如騎機車需戴安全帽、兒童不可坐在汽車前座等強制措施,每年即可減少數十條人命的損失。以預防醫學的觀點來說,實在是經濟又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臺灣兒童搭乘機車的情況,仍然十分普遍,即使有安全帽,在交通意外發生時,依然會造成兒童嚴重的傷亡。此外兒童因缺乏成人照顧,以致意外溺斃或墜落,也時有所聞,使得臺灣的兒童付出了慘痛代價,實在令人惋惜。要減少兒童意外傷害,除了有待立法機構,進一步立法保護兒童之外,更重要的是所有兒童照顧者,必須要能認知所有對兒童的潛在威脅,細心照顧避免危險。不可貪圖一時之便,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小兒傷患之特色
心理及行為學方面
兒童通常較為好動,且動作較笨拙,因此兒童往往比成人容易受傷。而受傷之後兒童對於疼痛位置的表達往往不清楚,再加上受傷後的疼痛及對陌生環境的恐懼,無法與醫護人員配合,使得初期的診斷及治療變得更為困難。此外兒童很可能將身上的固定支架或是點滴管路等拔除,使得照顧工作變得複雜,同時也可能再造成二度傷害。
生理學方面
由於兒童仍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因此對於某些傷害的處理必須特別考慮,例如受傷的脾臟需盡量保留而不要切除。而兒童全身血量較少,因此少量的出血即可能造成休克,需儘早輸血。同時兒童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水分蒸發及體熱散失較快,因此較易發生體溫過低及脫水的現象。尤其在急救時,常會快速注入大量輸液,此時最好先將輸液加熱再注射。兒童的體溫調節功能需到10歲才會完全成熟。相對於成人,兒童受傷後較易發生代謝性酸血症,在治療時必須特別注意。而嬰幼兒的周邊血管調節能力較差,因此,比較容易發生休克,這個調節能力需要到2歲以後才會成熟。兒童在休克時,將血液由內臟移至重要器官的現象較成人更為明顯,因此很容易發生胃脹及麻痺性腸阻塞,進而造成嘔吐及吸入性肺炎。同時由於橫膈膜被向上頂,更加重了呼吸衰竭的可能性。6歲以下兒童的腎功能尚未成熟,容易發生脫水或水分過多的現象。兒童的頭部相對較大,因此發生頭部外傷的機會較大。另外,膀胱、肝、脾、腎等由於保護較成人差,因此比較容易受傷。
小兒創傷之評估及處理(如表一)
初期評估及處理
小兒傷患的初期評估及處理應達成三個目標,即建立可靠的呼吸管道、維持血液循環及評估中樞神經狀態。這些目標應在傷害現場或在運送途中即需建立。因此負責第一線急救的人員,應至少具備維持呼吸道、建立點滴線路及給予輸液的能力。
1.呼吸道的處理
所有的重傷患,均需先假設有頸椎傷害,在建立呼吸道時均需戴上頸圈或在頭部兩側放置砂袋並將頭部加以固定。兒童的頭部較大、頸部較短且氣管較窄,極易發生阻塞。因此,如有疑慮應及早放置氣管內管。放置氣管內管前,應先清除血塊或異物。氣管內管的選擇,可以傷患的第5隻手指的大小來選用,或是以16+Age(yr)/4來計算。而8歲以下兒童應儘量選擇沒有氣球的管子。氣管內管置入後,應立即置入鼻胃管以免腹脹及嘔吐。若是氣管內管無法置入時,應儘快做氣管切開術或者暫時先以12或14號的靜脈導管插入氣管來急救。
2.血液循環的維持
出血是休克的主要原因,傷患若是有明顯的外傷出血應立刻加以止血。同時應立刻抽血做血色素檢查及血型交叉試驗,並立即建立可靠的點滴線路。傷患若是有腹內出血的疑慮時,點滴線路應放置於橫膈膜以上的血管。傷患若是有休克,表示出血量可能超過全身血量的1/4或20ml/kg。因此,急救時可先給予林格氏液20ml/kg同時給予重碳酸氫鈉2mEq/kg以防酸血症。在快速輸液的同時應注意體溫過低的問題。此時血壓若是穩定則不一定需要輸血。而若是血壓仍不穩定,則需儘快輸血,並設法找出胸內或腹內出血並加以處理。在未手術前,使用暫時性的加壓褲可能有幫助。
3.中樞神經系統的評估
在呼吸及血液循環維持穩定之後應儘快做中樞神經系統的評估。可簡單的以Glasgow 昏迷指數來評估。若分數在7分以下,即應立刻放置氣管內管並施以快速換氣。
小兒創傷的二期評估及處理
此期的主要目的在於檢查傷患的受傷部位及程度,並建立處理的優先次序,同時繼續傷患的穩定。傷患應立即做胸部、頸椎、骨盆腔及四肢的X光,以了解有無氣、血胸及骨折。有頭頸部創傷的患者可考慮做電腦斷層,以了解有無顱內出血或頸椎骨折及其程度。有胸、腹部創傷的患者也可做電腦斷層或超音波,以了解有無內出血或內臟破裂等。若懷疑膀胱或尿道受傷,則可以做膀胱尿道攝影來檢查。在詳細檢查後,則依優先次序逐步處理(表二)。此時仍應繼續維持傷患的穩定,如體溫過低、酸血症的避免,同時尿量需維持至少1ml /kg /hour。有必要時可使用升壓藥。
小兒腹部創傷
小兒各部位器官創傷之處理原則,除上述所提之特點外,大抵與成人相似。此處僅簡單討論腹部創傷。至於其他部位之創傷則由各系統專科醫師討論。腹部創傷的處理,應先區分為穿刺傷或鈍傷。一般來說,穿刺傷通常需要手術,尤其是槍傷。至於其他銳器刺傷,若是明顯已刺穿腹腔或大量出血,均需手術。如果不確定是否刺穿腹腔或是沒有明顯症狀,則可以先行觀察,再決定是否需要剖腹探查。至於腹部鈍傷,大都以保守為原則。通常是大量出血不止或於明顯有腸胃道、膀胱破裂等情況才考慮手術。
肝脾腎臟創傷
一般肝、脾或腎臟創傷大都以出血來表現。對於兒童的處理通常較成人保守,大約80-90%的傷者不需手術即可復原。需要手術的情況(持續低血壓或輸血量超過全身血量50%),通常是有大血管破裂或是臟器嚴重的碎裂傷。以筆者個人的經驗,即使脾臟裂成兩半,只要不傷及大血管造成持續出血,傷者仍可自行復原。對於需要手術的兒童,術式也以保守為宜。對於破裂的臟器應儘量加以修補或只切除小塊的碎片即可。尤其脾臟在兒童的免疫功能上仍扮演重要角色,應儘量避免將整個脾臟切除。
腸胃道創傷
腸胃道若是明顯有破裂(腹部X-光有氣腹,超音波可看到腹腔內積水)均需手術。一般胃或小腸破裂可加以直接縫合。輕微的大腸破裂若沒有大量糞便泌漏也可加以縫合,但若是嚴重的破裂則需要做大腸造口。
胰臟創傷
一般以保守性治療,約90%的傷患可以痊癒。但對於胰臟斷裂或是合併十二指腸或其他器官嚴重創傷者則需手術治療。對於部分破裂的患者可以修補再加上引流來治療。若是胰管斷裂甚至整個胰臟斷裂的患者,最好做胰臟的尾部切除手術,以免日後偽囊腫(pseudocyst)發生。部分未手術及僅接受引流手術的患者可能將來會產生偽囊腫,因此對於胰臟創傷的患者需加以長期追蹤。若是偽囊腫發生,則可以外引流(external drainage)或內引流(internal drainage)加以治療。
結語
兒童由於本身保護力較弱,同時病況變化快速,再加上經常無法與醫護人員溝通配合,因此造成診斷及治療上極度的困難。本文謹簡單介紹兒童創傷的特色,其初期的評估與處置,以及腹部創傷的處理原則,以做為一般民眾及第一線急診人員的參考。然而,若要求妥善地處理小兒傷患,則需要一個高度專業的團隊方能勝任。目前國內尚缺乏一個完善的小兒創傷中心,以致兒童傷患可能接受不適當的處置或手術,即使生命得保,卻可能留下終生的後遺症,這是我們將來需要努力改善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