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兒童專欄
兒童心智評估與常見迷思
瞭解孩子的心理創傷與精神健康的需求
 
今天誰來拿汽球-兒童醫療大樓汽球志工與作品簡介
 
 
 
前期兒童專欄
 
 
     

 

 

 

 

 

 

 

:::


瞭解孩子的心理創傷與精神健康的需求
內容下載 :
 

當兒童青少年遭遇自然、人為或意外的創傷事件,除了可能導致身體的傷害外,也可能產生急性的精神創傷反應,若未經適切之協助,甚至會衍生出慢性之精神疾患,它有可能比身體的創傷更痛苦,更深遠影響到個體的社會適應與人格成長,需要大家共同的關切與照護。一般而言,兒童年齡愈小,愈缺乏躲避或承受創傷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復原力亦較弱,愈需要周遭照護者之協助。這不只是個人健康的議題,也是整個社會的公共衛生及社區安全照護之重大課題。

造成孩子心理創傷的形成因素包括:1.外在因素:如身體/精神/性虐待、嚴重疏忽、家庭與學校中的不當管教、目睹家庭暴力、遭受霸凌/威脅/綁架、歷經車禍/天災之創痛/驚嚇、具威脅性的醫療侵入性檢查或處置等。2.內在因素:因應能力、身體及遺傳因素等。例如,有先進的研究顯示,基因與兒童虐待及社會支持度會交互作用:如單胺氧化酵素基因表現型與受虐兒童的反社會行為;血清素轉運器的基因型與受虐兒童的憂鬱症狀;腦滋養因子(BDNF)的基因型與受虐兒童的憂鬱症,而社會支持度會減少基因表現型及受虐經驗對兒童衍生憂鬱症的作用。

此外,由生化與功能影像學之研究已證實,一般臨床心理學所述的嚴重心理傷害,在神經生理功能上可能已造成可偵測的改變。例如:在長期受虐的壓力下,兒童邊緣系統及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的發育和功能會受影響,杏仁核會萎縮且對皮質醇反應較不敏感,而在被收養後良好的親子關係下,下視丘—腦垂體—垂體腎上腺系統的異常是可逆的。

孩子心理受創後適應不良的表徵包括:焦慮、激躁不安、畏懼、憂鬱、自我傷害、拒絕學習、學業成就下降、消極被動、退縮、懼怕上學、逃學、逃家、對立反抗、違規犯紀、衝動攻擊、飲食障礙、睡眠障礙、物質濫用、網路成癮等。若產生典型的創傷後壓力障礙症,則會有創傷記憶反覆侵入重現、重覆作有關創傷的夢或玩有關創傷的遊戲、過度警覺、容易被驚嚇、躲避可能促發創傷記憶之情境或刺激、對外界產生麻木反應/失去信任、對社會或未來缺乏寄望/信心等症狀的顯現。

霸凌不只是造成當事人短期的困擾和痛苦,也可以造成長期的困擾或適應困難。研究顯示,霸凌受害者的暴力及反社會行為會增加,他們也可能於日後成為霸凌者。霸凌者除了具有暴力及過動衝動的特質外,也常有低自尊、憂鬱、自殺意念、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同時為霸凌及被霸凌身分者,比單純為霸凌者或被霸凌者有更嚴重之適應問題,如:更多的外顯行為問題及心理/精神症狀、更持久的霸凌行為、更高的自殺意念比例、最差的學校及人際適應、最高的使用酒品風險以及最多的身體受傷等;共同關心及照護涉及霸凌的青少年學生,是教育及醫療體系非常重大的任務。身體外觀特殊、弱小及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常是易受霸凌的弱勢者,在兒童青少年心理診療中,我們經常要處理這方面之議題。

對一般大眾而言,個別心理治療往往被認為是心理創傷治療惟一的選項。然而,實際上個別心理治療也有其侷限:有些孩子無法接受個別心理治療,或是缺乏足夠之認知能力;有時候,環境之處理與教養者之諮商就足夠,甚至是更為重要;有些狀況,團體心理治療很有幫助;有時候,針對嚴重困擾的精神症狀使用藥物,不只可儘快減輕孩子的苦痛,也可避免心理失衡與精神症狀之惡性循環。

對孩子基本照護上的要點包括:提供孩子安全穩定的環境,在觀念/態度/方法上做到真心接納關懷、適切擁抱/身體接觸、寬恕/不記怨恨/不過度自責、同理心的聆聽/了解與溝通、容忍安全範圍內的探索、以包容的心看待差異與過程、放下名利/執著、避免暴力/情緒勒索/恫嚇/嘮叨、不過度期待/追求完美/計較/比較、放鬆、幽默、昇華、正向思考等。

在醫療體系中,社區家庭醫師、小兒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們與其他醫事人員攜手合作,落實提供共同照護,敏感覺察問題並協助處理及轉介,倡導健康社區之友善互助文化,積極與教育體系合作,倡議心理健康人權教育等,都是臨床工作者預防及治療作為的實踐。

社群中的兒童保護工作,防止兒童受虐或暴露於暴力環境,是使兒童免於在不合宜的環境中成長的重要作為。它需要在跨系統、跨領域、跨專業的合作下結合大眾來做好,它需要考量社會文明與制度的變遷、社會文化的差異、家庭與個人的特性,它與社會的整體政治與經濟層面息息相關,它牽涉到立法、司法、社政、教育、醫療等專業,它讓人面對基本人性及某些價值觀的矛盾與衝突,它帶來親子關係的試煉與影響,它是防止兒童身心受創及促進復原的關鍵行動。

讓兒童在合宜的環境中成長且身心健康發展,是現代化公民社群的衷心期許與致力的目標。預防重於治療是不變的金科玉律,教育體系應重視推動正向同理心及了解個別差異之教學設計,落實於每一種課程中,鼓勵互助,適性的帶起每一位孩子,摒除羞辱、歧視、連坐處罰等之管教方法。教師及行政人員都應以身示範,謹記良善之心是最無上寶貴的資產,教育最大的功德在於培養人具備良善的人格。

倘若人人都能認同並重視心理健康人權的落實,整個社會將會邁向更健康的循環,孩子們因心理創傷所致之苦痛也將大大的減少。

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丘彥南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