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特別企劃
專題報導
保健園地
台大花絮
兒童專欄
前期內容
***********************************
在復健病房中大部分看到的是比較年長的病人,但也有一些年輕病人,25 歲的阿民就是其中之一。因為騎機車出遊的一場車禍,造成脊椎傷害、下半身癱瘓,照顧阿民的就醫與復健成為家中一大負擔。在病房裡聽著阿民的媽媽講著對於兒子的不捨,如此年輕的生命卻可能要在輪椅上度過,阿民媽媽話語中充滿著擔憂,但也只能擦乾眼淚陪伴著兒子。我到病床前看到努力坐在輪椅上的阿民,關心他的近況,身材高壯的阿民坐在小小的輪椅上,很不搭調,不過阿民仍然露出笑容說準備要去做運動,即使很辛苦也要繼續做。其實,阿民知道不能讓已經年邁的父母繼續擔心,所以努力復健、希望讓行動更為自主。除了經濟補助稍微減輕了住院的負擔之外,更重要的是家人間的彼此瞭解和體貼,讓漫長的復健之路,有個好的開始。
某個週五護理師打電話來提及病房中一名老太太,聽起來老太太在住院期間,經濟和照顧上都很完備,似乎沒有什麼特別需要社工師協助的地方,但是老太太的子女與家人都在國外、沒法聯繫,護理師總覺得不放心,擔心出院後的生活安排及照顧,所以照會社工師來評估。每次接到這樣的電話,總是感覺到復健病房醫護團隊的特別,因為治療和住院的時間比較長,因此更能發展出全人的照護和關懷,社工角色也更有發揮的空間。來到病床前,看到一個雖然已經 70 幾歲,但卻是獨立自主的老太太。老太太因為中風,身體一側偏癱,仍然需要坐輪椅,由看護從旁照顧,但是老太太很堅持,凡事都自己來,堅持在復健課程之外,繼續安排運動。我跟老太太談起有關家人的事情,她說子女都大了、在國外定居工作,她自己一個人生活也習慣了,樣樣事情都自己來,也不希望麻煩別人。提及關於出院後續照顧的問題,老太太一開始還沒有想法,因此我提供了一些社區長期照顧的資源,以及安養機構的資訊,讓老太太可以先開始思考,事先做好準備,避免出院前的匆忙,也讓老太太出院後可以順利銜接未來想要的生活形式。老太太開始找朋友商談,打越洋電話跟兒子討論,很有效率地安排好了。我再次去找她的時候,已經快要出院了,復健狀況也相當良好,身體活動能力的增加,讓老太太信心大增,希望以後還可以來去自如的出國探視子女們。
在復健病房的期間,最常接觸到的就是女性照顧者,他們可能是媽媽、婆婆、姊妹、女兒、太太或外籍看護,其中太太是所有照顧者中最讓我感動的一群人。有幾個病人都是四、五十歲左右的中年男性,因為一次的中風,導致身體功能喪失、無法行動,原本是家中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頓時成為最需要被照顧的人。本來一直扮演輔助角色的妻子,一轉眼必須一肩挑起家中重擔,舉凡醫療決定、復健照顧和所有家中的事情都落在太太頭上,而且因為小孩還小,必須同時扮演多重角色,實在很不簡單。有位太太告訴我一句名言「一人中風,全家發瘋」,她說自從先生中風那一天起,她帶著先生到急診治療住院,爾後轉入復健病房,開始漫長的復健之路,甚且為了要讓先生可以繼續復健,抱著病歷摘要到處找醫院掛號轉院。我碰到許多同樣面對這些問題的家庭,為了把握所謂的黃金 6 個月,太太們把工作先暫停,在醫院陪伴先生復健,秉持著恢復健康的信念前進。不過,也有太太反應,辭掉工作也是萬不得已的,因為要能夠走完聘請外籍看護的流程,恐怕都超過 6 個月了,而且也無力負擔本國看護的費用。政策與實際需求間的落差,常常造成病人家屬的兩難。不過,在這些困難中,有一位太太講出了大家的心聲,她說其實這些困難都會慢慢度過,只要病人有明顯的進步,就是太太和家人最大的鼓勵了。
在這短短的工作代理期間,我覺得自己只是努力扮演好一個社工師的角色,但是病人和家屬們背後的故事和回饋,卻是我意料之外的收穫,我看到了面對挑戰的勇氣、家人們的支持、復健病房醫護團隊的努力,以及相關政策的有待改進,這一片片美麗的風景會帶著我在社工的路上走得更遠更久。
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