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兒童專欄
兒童腹瀉
生活中的好主人教育-兒童自我保護方法
 
夢與心靈之純潔邂逅
 
 
 
前期兒童專欄
 
 
     

 

 

 

 

 

 

 

:::


兒童腹瀉
內容下載 :
 

腹瀉是兒科門急診中常見的問題。許多家長認為,只要大便稀軟或是次數多即為腹瀉,但實際上,排便性狀、次數和年紀及飲食相關,並非所有稀軟便即表示胃腸疾病。一般而言,新生兒的排便次數較多,哺育配方奶和純母奶的寶寶大便更是大不同。近來提倡母乳哺育,母乳寶寶以稀水便為主,每天解便次數更可多達五六次以上,常被長輩誤認為腹瀉而帶至門診就診,事實上,母奶寶寶約一兩個月大後,大便次數才會逐漸減少,隨著年紀增加和添加副食品,排便次數和性狀才會漸漸接近成人。在醫學上,對於腹瀉有嚴謹的定義。腹瀉指的是一天排便量超過每公斤體重二十公克,也就是說,一個十公斤重的嬰兒其一天大便量要超過兩百公克才真正算是腹瀉。然而,一般家長無法精確測量寶寶的糞便重量,因此醫師通常是以目測大便在尿布上的量和一天排便次數來推估排便總量。

確定寶寶真的有腹瀉後,醫師想知道的下一個資訊是:腹瀉的時間有多久了?因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各有需要考慮的病因。急性腹瀉指的是小於兩週的腹瀉,超過兩週則是慢性腹瀉。大多數的兒童腹瀉屬於急性腹瀉,常合併發燒,其他症狀或脫水,但一般而言,因時間短且家長不易輕忽,較不至於造成嚴重營養不良。慢性腹瀉則因時間久,比較會造成小朋友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合併症,診斷上較費時且不易,有時必須接受多項檢查才能找出病因,矯正病因才能真正改善營養不良的問題。

急性腹瀉,最常見的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之腸炎。常見的感染源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等等。大致上,病毒性腸胃炎常在秋冬造成大流行,嘔吐的症狀會比較明顯,大便也以稀水便為主,某些病毒性腸胃炎會合併呼吸道症狀;而細菌性腸炎的糞便則較常出現血絲或黏液狀物質,病患易有病容,在炎熱的季節較常出現。此外,使用某些藥物(如抗生素)或攝取吃太多高濃度食物(一般正常腸胃道的吸收濃度約1卡/C.C的液體;若是2卡/C.C,就是高濃度食物,如某些管灌食品),亦可能造成腹瀉,這樣的情形大多停止造成的藥物或食物即可改善。慢性腹瀉的原因則非常多樣化,需要醫師審慎地檢視才能判定,因此若有慢性腹瀉問題,切忌自行亂投藥,請教兒科醫師才是安全的選擇。不管何種原因的腹瀉都可能造成脫水,臨床上可見皮膚黏膜變乾,尿量眼淚減少,活力變差或心跳加速等等。一旦出現脫水症狀或病容樣,必須立即就醫。

兒童腹瀉的治療可分成三大重點:補充水分、飲食治療,以及矯正腹瀉原因。目前建議儘早開始經口水分補充,但一旦吐得太厲害無法從口進食,則必須使用靜脈點滴注射。口服水分的補充以口服電解質液最為恰當,一般市售運動飲料糖分及滲透壓太高,並不適合做為常規兒童電解質補充液。飲食治療方面,年紀較小的嬰兒若腹瀉症狀嚴重或持續沒有改善,無乳糖的奶粉(俗稱止瀉奶粉)是不錯的選擇,年紀較大的兒童,則給予少油、少糖、少鹽的清淡飲食。在腸胃炎的流行季節,不論是病毒性腸胃炎或細菌性腸炎,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工作才是安全之道。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邱郁淳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