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這個讓全國家長聞之色變的病毒,從1998年的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了405人重症,78人死亡之後,每年都會跟國內的小朋友報到,並且造成10到60個重症個案,在2008年甚至造成了373人重症,14人死亡。也就是說,腸病毒一直都是國內兒童的健康殺手。然而到底什麼是腸病毒呢?其實腸病毒並不是單一種病毒,而是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總稱,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Enterovirus)。其中最常造成重症的腸病毒71 型則歸屬於最後一種。其實腸病毒是相當常見的病毒,由於臺灣氣候濕熱,適合腸病毒生存,因此全年皆有可能發生,不過通常以春夏季及初秋最為流行。其中臺灣的流行高峰期是6月及9月初,反而暑假時比例會下降,這也顯示了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對於腸病毒流行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腸病毒的傳染
腸病毒常見的傳染途徑包括糞口傳染,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所以兒童在學校內可能因為接觸到病童的口鼻分泌物或被傳染的玩具,或是藉由吃入帶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通常在感染腸病毒後,會經歷3~5天的潛伏期,此時病童咽喉與糞便都可發現病毒存在,在症狀出現前幾天就開始有傳染力,通常在發病1週內傳染力最強,兩週以後從口鼻分泌物的傳染力會下降,不過直到12週糞便都還是可能具有傳染力。
腸病毒常見症狀
許多民眾都以為感染腸病毒主要是造成腸胃症狀如拉肚子等,其實這是不對的觀念。感染到腸病毒後,有些病童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有些則會導致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另外常見的症狀也包括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患者會在手掌、腳掌、膝蓋與臀部周圍會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如附圖),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腸病毒71型引起的疹子則較為細小,如針頭大小紅點般,有時不易察覺。疱疹性咽峽炎患者大多會發高燒,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
大部分人感染到腸病毒後,症狀都很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只有極少數的病人會進展到腸病毒重症,少於萬分之一的人會死亡。會進展到重症的病人常有下列症狀:
1.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2.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持續嘔吐;
4.昏迷、頸部僵硬、抽搐、呼吸急促等。 有上述症狀的病童,應立即就醫,甚至需要進入加護病房照護。
腸病毒的治療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大部分都是針對病童進行症狀治療,包括退燒藥等。雖然國外目前有一些藥物在發展,但都還只是試驗階段。對於重症的病童,免疫球蛋白療法可能有部分效果,但是由於其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只建議在重症病人使用。
除了藥物治療外,其他還包括注意營養及水分的攝取,盡量在家多休息,最好讓病童在家休息至少1星期,或直至無發燒現象。家中相互傳染因為病毒量較高,因此通常較為嚴重,因此家中有其他小孩需特別注意隔離,避免交互傳染。另外也需依照醫師指示服藥,並按時回診,若有上述重症的症狀時也應立即再回診,以避免嚴重併發症產生。
腸病毒的預防
古語說:『預防重於治療』,這句話對於腸病毒更是再適合也不過了,關於預防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疫苗,然而目前除了小兒麻痺疫苗以外,並沒有有效的疫苗,雖然國內有在發展腸病毒71型疫苗,但目前仍處於試驗階段。由於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因此如何避免感染便是最重要的課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便是最重要的方法,包括勤洗手,特別是吃東西前、如廁後需加強洗手,而正確洗手方式為:「濕、搓、沖、捧、擦」,也必須讓小朋友熟悉(附圖)
在流行期間,家長可儘量安排戶外健康休閒活動,避免在人潮擁擠的室內空間活動,以降低感染的機會。而幼童(尤其3歲以下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發展成重症的機會較高,因此照顧者也應注意個人衛生,在摟抱、親吻或餵食幼兒前,務必更衣洗手。另外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餵食母乳,以增強免疫力,也能預防腸病毒的感染。
結論
腸病毒是臺灣孩童健康的一大殺手,除了造成死亡外,也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因此全民共同來打擊腸病毒非常重要。除了認清腸病毒的常見症狀,瞭解進展到重症情形外,勤洗手,少出入公共場所,更是預防腸病毒感染的不二法門。夏天又快到了,又是腸病毒的流行季節,讓我們共同做好腸病毒的預防措施,以避免寶貝們感染到這個可怕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