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純真無邪的臉龐,總惹人憐愛,擁有乖巧貼心的孩子,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然而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危及兒童安全之意外事件如:失蹤、拐騙、遺棄、虐待、事故傷害…等皆逐日增加,許多還來不及長大的孩子就這樣與美麗的世界說再見,我們不禁要問:是這個社會病了嗎?抑或是現代父母真的這麼難為嗎?
近幾年來台灣人口結構改變,國人生育率逐年降低,2003年的婦女總生育率(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已降至1.2人,2010年的0.9人更創下新低,跌破「一」字大關,下滑至全球最低水平。然而反觀兒童死亡率卻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署的統計,2010年嬰兒(0~1歲)的粗死亡率為每千人4.2人,主要死因依序為:(1)先天性畸形、變形及染色體異常占22.8%;(2)源於周產期的呼吸性疾患占15.2%;(3)特發於周產期的感染占5.5%;(4)事故傷害占5.3%,上述四者合計占總嬰兒死亡人數的48.8%。兒童及少年(1~14歲)的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6.3人,主要死因依序為:(1)事故傷害占26.1%;(2)惡性腫瘤占18.6%;(3)先天性畸形占7.5%,三者合計占兒童及少年死亡人數的52.2%。由以上數據顯示,事故傷害是造成兒童死亡的主因,在台灣平均每天有1.2名兒童死於事故傷害,一天中約有千名兒童因事故傷害住院或看門診,再加上少子化對社會、家庭的衝擊,不得不令我們引以為警惕。
兒童由於在身體和心智方面尚未成熟,對於危險狀況的認知、警覺度及反應處理能力較差,加上好奇及好動的特質,常成為意外事故的犧牲者。大多數的父母都有經驗,只要讓孩子一離開視線,孩子就有可能發生事故傷害,輕者跌倒,重者可能走失或遭受拐騙、綁架…等造成無法挽回之遺憾。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993~2010年國內兒童青少年(0~18歲)失蹤人口發生數共245,320人,占總失蹤人口數之40%,且至今仍未尋獲之人數尚有1,894人。另外,由於青少年懷孕、父母酗酒、藥物濫用、失業率及離婚率增加等社會問題,兒童遭受疏忽、遺棄或虐待事件亦層出不窮。新聞媒體報導之諸多虐童案件只是冰山一角,近年來兒童少年保護案件逐年上升,平均55分鐘就有一個兒童受虐,而8成以上的施虐者卻是孩子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這是多麼令人震撼與難過的事實!
為了建構兒童安全健康環境,並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兒童安全議題的重視,行政院於2001年設置「全國113婦幼保護專線」統一通報窗口, 2003年訂頒「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針對受虐兒童責任通報、緊急安置及家庭處遇等保護工作做了更加周延與詳細的規範,以避免兒童及少年遭受不當對待,進而保障其人身安全。2007年起,更將每年5月15日訂為全國「兒童安全日」,就是希望大家一起為維護兒童安全而努力。
不論是否已為人父母,為了培育國家未來健全的棟樑,我們應保障兒童人權,提供兒童妥適的保護與照顧,避免兒童失蹤、遭拐騙,並杜絕兒童受虐待、遺棄及性侵害。維護兒童安全,人人有責,期望大家都能以身作則,且發揮守望相助之精神,確實做到以下預防措施:
-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不使兒童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對於6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不使其獨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故縱使在家裏或住家附近,也千萬別忘了時時注意孩子去處,以避免那百分之ㄧ或千分之ㄧ的意外發生。
- 發現下列情形之兒童,可撥打「113專線」或通知警方,以給予緊急保護,如:兒童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兒童有立即接受診治之必要,但未就醫者、兒童遭遺棄、虐待、押賣,被強迫或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行為或工作者、兒童遭受其他迫害,非立即安置難以有效保護者…等。
- 隨時小心可能發生在身邊的兒虐事件,認識兒童受虐的五大警訊,以協助通報兒童保護小組進行兒虐篩檢:反覆發生的傷害(尤其是多處瘀傷)、不恰當的行為舉止、被照顧者疏忽的外觀表現、嚴厲而超級批評導向的父母、家庭與社區相當程度的遠離隔絕。
- 提供兒童親善環境,以孩子的角度建構人性化的安全空間,並充滿童趣、探索、發現、學習、成長及生活的重要內涵。
- 政府施政應加強及改進教育內容,包括:生活教育、自我保護、兩性平等、防止虐待疏忽等,並透過學校或社區教導父母及子女;並且主動關心高危險家庭,提供托育設施,給予相關支持與協助。此外,可利用大眾媒體,喚起民眾重視及參與兒童保護工作。
「天下無不是的兒童」,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在法律上是國家托管給父母照顧的,每位父母都要努力避免成為「不是的父母」。切記保護兒童安全之三要領:不讓孩子獨處、提供良好的環境、實施安全教育,以創造安全且健康的生長環境,給孩子們一個專屬的快樂天堂!
參考文獻:
1. 周怡宏(2006)‧兒童虐待與疏忽的兒科醫師觀點‧護理導航,7(2),11-26。
2. 紀琍琍、紀櫻珍、吳振龍(2007)‧兒童虐待及防治‧北市醫學雜誌,4(7),531-540。
參考網站:
1. 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
2.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
3. 行政院衛生署
4. 兒童人身安全宣導網
5.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6.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