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口吃?
「口吃」是指在說話時出現了結結巴巴的現象,可能是不斷重複說某些字或音、拉長語音或是字句中斷等,也可能是在說話時會出現不適當的張力和過快/過慢的說話速度,使得整體說話變得不流暢,更嚴重一點,在說話時甚至會伴隨一些不自然的臉部表情或身體動作,例如:聳肩、甩頭、眨眼…等。
造成口吃的原因是什麼,目前仍未有一個明確的理論來解釋口吃的成因,可能的解釋是個人的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間交互作用後所產生的結果。個人內在因素指的是兒童的氣質、人格特質或是語言及說話的能力等,而外在環境因素指的是說話的情境或對象等。雖然沒有某個特殊的人格特質一定會造成口吃,但研究顯示,有口吃的兒童大部份都有某些特殊的氣質,例如在嬰兒時期分離焦慮較明顯或是難照顧,對於周遭環境過度敏感的嬰孩也被發現比較容易在長大後出現口吃的現象,而樂觀、外向或率真的兒童相對的也比較不容易發生口吃。外在因素方面,單獨的環境因素並不會造成口吃,但它可能使口吃現象更加明顯,例如:「上台報告」的說話情境不是產生口吃的原因,但這樣相對比較緊張的情境可能會使口吃兒童的口吃現象更加嚴重。
另一個比較可以說明兒童發生口吃的解釋是,兒童本身的能力,包含語言能力、動作技巧、認知發展等與環境需求無法相互配合時,因而出現口吃現象。例如,兒童目前的口語表達能力只在雙詞結合的階段(即語言發展能力尚未成熟),但因環境的需求(例如,要求兒童在同學面前說故事或上台自我介紹)迫使兒童需要用較長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此時為環境需求高),在兩者無法平衡的狀態下,即可能會出現說話不流暢的現象。
口吃的特徵是什麼?
口吃的特徵主要包含重複、延長、停頓、插入、張力及不適當行為。
口吃特徵 |
說明 |
舉例 |
音節重複 |
說話時重複說第一個音節 |
ㄨㄨㄨㄛˇ要吃飯 |
單字重複 |
說話時重複說第一個字 |
我我我要吃飯 |
片語重複 |
說話時重複說某一個詞彙 |
我要我要我要吃飯 |
延長 |
說話時延長語音或單字 |
ㄨ---ㄛˇ要吃飯;我---要吃飯 |
停頓 |
說話時有不適當的停頓/中斷 |
我肚(停頓)子餓要吃飯。 |
插入 |
說話時插入不相關的字 |
我肚子 恩恩 餓,恩 要吃飯。 |
首字難發 |
說話第一個字起始有困難 |
我(起始困難)要吃飯。 |
張力 |
說話時出現不適當的張力 |
身體有些地方出現用力的現象 |
不適當行為 |
說話時伴隨出現不適當的身體動作或臉部表情 |
眨眼、聳肩、甩頭、拍手、跺腳、扭手指…等 |
口吃的發生率
口吃最常發生於兒童2-5歲時,研究顯示,有部份幼稚園及學齡的兒童有口吃的問題,但長大後會發展成真正的口吃者占少數。口吃的發生率大約為總人口數的5%,男生大約是女生的3倍1。
如何區分正常的不流暢與口吃?
2-5歲的兒童正值語言發展的關鍵時刻,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可能因為開始學習較複雜的語句或是說話速度加快,也會出現說話結巴不流利的現象,這樣的不流暢現象並非真正的口吃,稱為「正常的不流暢」,面對這樣的不流暢並不需要過度的緊張,待兒童語言能力發展成熟,不流暢的現象自然會消失。正常的不流暢和真正的口吃在不流暢的特徵及出現的頻率上有一些不同,若能正確區分,則可以用較正確的態度來面對。
|
不流暢總種類 |
不流暢特徵及頻率 |
正常的不流暢 |
口吃 |
不流暢的特徵 |
不流暢的特徵 以重複為主,包含語音、單字及詞的重複 |
不流暢特徵多,包含有重複、延長、停頓、插入… |
語音或字重複的頻率 |
只會有1-2次的重複 |
重複次數多於2次 |
拉長語音的長度 |
延長少於1秒 |
延長時間大於1秒,且可能有不當的張力出現 |
不適當的停頓 |
不會出現 |
有 |
伴隨的身體動作或表情 |
不會出現 |
有,且有自覺會出現逃避表現 |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語言能力發展成熟,不流暢出現的頻率應該逐漸減少,若字的重複頻率不減反增,則將會是一個警訊,可能會發展為真正的不流暢,即口吃。
我的小孩有口吃該怎麼辦?
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了說話結巴的現象,有些家長會刻意去矯正,要求孩子重說、說慢一點,甚至處罰孩子、露出不耐煩的表情或阻止孩子繼續說話,這些都是不恰當的舉動,反而可能會讓孩子的不流暢現象更嚴重。面對孩子不流暢的說話問題,家長可以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在語言治療師的協助下,幫助孩子渡過或解決說話不流暢的階段。
雖然大部份兒童說話不流暢的現象在長大之後可以消失,或在經過短期或長期的治療後可以克服口吃的問題,但仍有某一部份的人直到長大成人仍然存在有說話不流暢的問題,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口吃及接受語言治療,絕對是可以協助兒童溝通無礙的一個方法。
家長「可為」及「不可為」的五大原則
【可為】
1. 注意聆聽孩子的說話內容,而不是刻意注意孩子的說話方式。
2. 放慢你的說話速度,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瞭解並整理你所傳達的訊息。
3. 增加孩子說話的自信心,提供孩子無競爭或干擾的溝通情境。
4. 與孩子溝通時減少或避免壓力,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說話。
5. 注意並了解語言因素及環境因素所造成的說話不流暢問題。
【不可為】
1. 不要刻意告訴孩子「放輕鬆、慢慢說、別急、想好了再說」。
2. 家長別將孩子的說話行為成為眾人注意的焦點。
3. 當你的孩子說話結巴時,勿表現沮喪或不悅。
4. 家長勿打斷孩子說話,勿替孩子說話。
5. 家長勿批評或糾正孩子的說話行為。
參考文獻 :
1. Guitar, B.(2006), Stutter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ts nature and treatment. 3rd edition. Baltimore, MD: Williams & Wilki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