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兒童專欄
怎麼辦? 我的小孩有心雜音!
扁擔的另一頭—談嬰幼兒的健康安全議題
 
培養孩子好習慣
 
 
 
前期兒童專欄
 
 
     

 

 

 

 

 

 

 

:::


扁擔的另一頭—談嬰幼兒的健康安全議題
內容下載 :
 

醫學教育的內容多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鮮少對嬰幼兒的健康安全甚至意外的防範做講授。然而,當我們自詡為兒童健康的守護者,挑起兒童生病照護的重任時,扁擔的另一頭—兒童安全應該也是我們得扛起的重擔。「預防勝於治療」是定律,除了實證醫學的專業,小兒科醫師如何負起教育父母、社會營造友善與健康的環境、讓意外傷害所造成的遺憾與後果減少、讓小寶貝在安全的環境中長大,我想是近幾年來談少子化情況時,我們得好好思考的重要議題。

國際間重視的嬰幼兒健康安全議題
意外傷害的發生常常在一念之間,如何減少甚至避免存在於環境中常見的危險因子,避免悲劇與遺憾產生,應是一項重視的課題。了解嬰幼兒意外的發生,首先要知道嬰幼兒常見的健康安全議題:

  1. 嬰兒猝死症:
    嬰兒猝死症是無目前醫學病理可發現之前因卻發生之突發性死亡。發生率的最高峰在2~4個月大之間,以男嬰居多、在冬季發生較其他季節多。歐美國家的研究顯示嬰兒猝死的7大危險因素:(1)趴睡:尤其是非習慣性地趴睡會增加18倍的風險;(2)早產或出生體重不足的嬰兒;(3)沒餵母奶;(4)過軟的床墊;(5)過熱的衣著、被蓋或是室溫;(6)二手煙;(7)嗆奶。 因此,他們在2003年鼓吹「Back to Sleep Campaign」宣言、「Tummy to play and back to sleep」(趴著玩躺著睡)、與「Safe Sleep Practices」(安全的睡覺行為),如避免環境溫度過熱、最好不要與大人共床、小嬰兒獨立且不需有太多雜物的睡眠空間等建議,這些都已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網站上公告。
  2. 墜落:
    墜落是嬰幼兒常見的意外,是僅次於車禍造成意外死亡的第二位,卻是非致死性傷害之第一位。舉凡高樓、樓梯、腳踏車、遊玩場所如溜滑梯或鞦韆、床鋪、嬰兒車、學步車等都常見發生墜落。超過2層樓(6.7公尺 or 22英尺)或是頭部撞及硬地面,則致死率增高。所以國外建議家中有1歲以內的小孩時,欄杆寬度須小於4英吋(約10公分);若是家中小孩在6歲內時,欄杆寬度須小於6英吋(約15公分);且欄杆高度需高於36英吋(約91公分)。墜落除了頭部與骨頭傷害外,因墜落碰觸家具尖銳的邊緣也是一種常見的傷害。
  3. 燒燙傷
    廚房、浴室是家中危險的場所,舉凡濺出來的熱湯、熱水,甚至火焰、家中的點火裝置等,常常讓小寶貝有被燒燙傷之顧慮。
  4. 噎到、嗆到、窒息:
    小玩具、貼紙、果凍都曾被報導過造成噎到、嗆到甚至窒息的案例。其他如嬰兒床的床欄、百葉窗、窗簾及其拉線等也常是造成嬰幼兒纏繞、懸吊窒息之兇手。
  5. 中毒:
    大人的藥物如果擺在嬰幼兒隨手可得的地方,便會增加藥物中毒的機會。另外腐蝕性的液體,如鹼粽水、製作肥皂的鹼性溶液、清潔劑、殺蟲劑等,常因大人將腐蝕性液體裝入飲料瓶,使得嬰幼兒誤食,而造成對嬰幼兒腸胃道與呼吸道有嚴重之破壞性。
  6. 溺水:
    一到夏天溺水意外就不斷傳出。常見的溺水場所除了游泳池、海邊,還有工地挖掘的水坑、稻田、水溝,尤其在颱風期間積水處也奪走不少寶貴可愛的小生命。
  7. 街道安全:
    嬰幼兒手眼協調、動作反應仍未臻成熟,加上對危險的認知不足,常因為追逐小東西而衝出街道,造成危險;也因為個子小,駕駛人無法全然看到,而易發生意外。一般建議10歲以下的孩童,過馬路時一定要有大人陪伴。也要讓小寶貝從小就認知到街道的危險性,避免在街道上玩耍。

當然,兒童安全運輸的觀念也是亟待建立的,要教育大眾「媽媽的手臂不是小孩的安全帶」,諸多車禍事故發生嬰幼兒的傷亡幾乎都是將小孩抱坐在汽車內所致。近年來政府推行兒童汽車安全座椅與後座乘客繫上安全帶的措施,是值得肯定的;國外甚至規定爸媽要將汽車安全座椅帶到醫院來,才准許讓嬰兒辦出院手續。嬰幼兒尤其是早產兒,當放置在臥式汽車安全座椅時,要注意其呼吸、汽車安全座椅不該放在副駕駛座,尤其具有氣囊配備時,這些都需要家長不斷地去自我提醒。

學步車(螃蟹車)及嬰兒搖晃症候群
此外,常見的嬰幼兒傷害也存在於學步車(螃蟹車)及嬰兒搖晃症候群。

學步車會造成的傷害如下:

  1. 摔落樓梯,造成骨折、尤其是頭部傷害、甚至死亡:此佔所有學步車傷害中的75%以上。
  2. 燙傷與中毒:攀拿東西,約佔2~5%
  3. 溺水、窒息:發生率雖然不高,但是一發生常常引起嚴重之後果。
  4. 其他如手指夾傷、托盤小東西脫落而被吞入、支撐架不穩造成的下肢夾傷等。

以小兒科醫師的立場,不建議小孩坐學步車;但是即使在美國,絕大多數父母仍會選擇讓嬰兒坐學步車。所以,退而求其次,只好從建立產品安全的機制著手。一般在產品的安全上有4種預防措施(4Es):產品設計(Engineering)、立法限制(Enforcement)、大眾教育(Education)與經濟誘因(Economic strategy)。這些在美國學步車的拉鋸戰中都經歷過,可以給我們借鏡。

嬰兒搖晃症候群
當一個小嬰兒被前後劇烈的搖晃時,他的頭因頸部肌肉未能完全控制、腦與顱骨間距大、腦組織亦未成熟,會引起顱內出血,讓腦壓增高、甚至將腦組織撕裂,發生所謂的嬰兒搖晃症候群。它常發生在6個月以下的嬰兒,有個說法蠻貼切的,就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發生需要「一個憂鬱的大人與一個哭鬧不休的嬰兒」。其死亡率高達25%,神經後遺症的比率更高。國外關於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口號有「only for a few seconds, can injure the baby for life」(雖然只有短暫數秒,但有可能造成嬰兒終生傷害)、「Babies are fragile. Please don‘t shake a child」(嬰兒是脆弱的,請不要搖晃嬰兒)。

意外之預防
對於意外傷害,衛生署有對應之口訣:「家裡環境避免:小、尖、長、濕」、「家裡環境加強:軟、窄、高、乾」。「家裡環境避免:小、尖、長、濕」,「小」是指硬幣、小電池、扣子等直徑小於1.25英寸(約3公分)、長度小於2.03英寸(約5公分)等物品;「尖」是指小刀、剪刀等利器;「長」是指超過30公分長的細繩或延長線;「濕」是指浴室門外、浴缸等濕滑地面,應作防滑處理,避免滑倒。「家裡環境加強:軟、窄、高、乾」,衛生署口訣「軟」是指客廳、樓梯應鋪上地毯、海棉地磚、防滑墊等;「窄」是要讓樓梯扶手、窗子欄杆的間隔保持在10公分以下;「高」是指窗子應加裝高度60公分以上,樓梯應加裝85公分以上的堅固欄杆;「乾」是時時保持客廳、浴室、廚房和樓梯的地板乾燥。

以下提供一些居家安全的檢測項目,供照顧者自我檢視:

傷害 注意項目
燙傷 1. 家中大部分的插座是否有安全塞    
2.. 浴室水溫是否保持在40oC以下    
3. 抱小孩時,不該同時喝熱飲,如抱小孩在大腿講故事卻一邊喝咖啡    
4. 拿熱的器具(如茶壺)是否注意有小孩在身邊    
5. 瓦斯爐上鍋具的把手是否往牆壁側置放    
6. 餐桌或茶几不鋪設桌巾,如需使用請確認為固定且不移動,以避免小寶貝拉扯桌巾,導致桌上物落下    
刀傷 1. 尖銳物品(如別針、剪刀等)是否放在小寶貝無法觸及之處    
2. 房間有易碎物品時,不讓小寶貝獨處一室    
3. 是否避免小寶貝拿易碎物品    
4. 垃圾桶遠離小寶貝,因為裡面也許有玻璃碎片或是斷針    
1. 小寶貝坐在高椅上時有安全帶束縛    
2. 樓梯口是否有安全門    
3. 不讓小寶貝單獨坐在椅子上,即使是一下子照顧者也不會跑到房間外    
4. 煮飯時,不讓小寶貝坐在櫃檯上    
5. 桌子不應讓小寶貝容易爬上去,或在小寶貝遊玩附近之高處不應有易掉落之物品    
6. 窗戶旁是否已清除可以攀爬之物品    
7. 不單獨置放小寶貝在有矮窗、低窗或可攀爬的窗戶的房間內    
溺水 1. 家中盛水器具(如浴缸、小泳池)在使用完畢時是否將水放光    
2. 小寶貝洗澡時,即使一下子照顧者也不會離開浴室    
3. 不讓小寶貝獨自在泳池或池塘旁玩耍    
4. 不讓小寶貝獨自進出浴室、廁所    
5. 馬桶蓋是否保持蓋上,浴廁門是否保持關上    
噎到
窒息
1. 不讓小寶貝邊走邊吃    
2. 玩具或食物大小是否適當(是否讓小寶貝遠離太小的食物或玩具)    
3. 讓小寶貝遠離塑膠袋    
4. 窗簾的拉繩是否捲起並置於小寶貝無法觸及之處    
中毒 1. 藥物是否儲存在小寶貝無法觸及之處    
2. 清潔劑是否放在小寶貝無法觸及之處    
3. 漂白水、鹼粽水是否放在小寶貝無法觸及之處    
4. 小寶貝四周是否已清除有毒植物    

結論
預防重於治療是千古不變的原則,放在嬰幼兒的意外傷害預防上更是貼切。小兒科醫師應該在父母對嬰幼兒安全的議題上予以機會教育,社會的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落實嬰幼兒傷害預防的教育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著手:首先,認識嬰幼週遭可能會遇到的險境;其次,提供並維持您家中或是小寶貝遊戲場所的安全性;最後,藉由例子機會教育您的寶貝來引導並逐漸加深其安全的作為與認知。冀望未來社會真能減少父母的遺憾,並讓未來的主人翁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快樂地長大。

小兒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周弘傑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