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特別企劃
發燒話題
 
*
保「密」防「跌」 人人有責
 
*
臺大醫院與愛可泰隆合作發展尼曼匹克症 C 型篩檢技術共同為臺灣罕病醫療努力
 
醫師介紹
 
 
醫療團隊
 
     

 

 

 

 

 

 

 

 


保「密」防「跌」 人人有責
內容下載 :
 

骨鬆找上我了嗎?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 98 年調查顯示,15 歲以上民眾有 7.6% 經醫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但 30 歲以後骨質逐漸減少,到了 50 歲以後骨質流失更形嚴重,75 歲以上老人平均每 4 人就有 1 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女性在停經後,發生骨質疏鬆的比率亦高達 20%~35%。

不管是胖子或瘦子,一旦超過 50 歲,發生骨質疏鬆(以下簡稱骨鬆)的比率比體重正常的人都要來得高。而不少女性喜歡減肥,但是體重過輕,會讓雌激素分泌減少,加快骨質流失、提高骨鬆機會。根據亞洲多國研究推算,如果把年紀減掉體重,數值超過 25,罹患骨鬆機率比正常人高 2~3 倍。紙片人易導致骨鬆上身,過重者則增加骨頭、關節負擔,同樣可能骨鬆。

骨質疏鬆症狀不明顯,有些人只是身高變矮、駝背,都以為這是老化,以致忽略了骨鬆的危機。國內女性骨折發生率與西方女性一樣高,主要原因為對骨鬆認知不夠,警覺心太低,許多人都是在骨折就醫後,才知道自己罹患了嚴重的骨質疏鬆症。在國內因骨質疏鬆引起的髖關節骨折,每年就有 2~3 萬人,一側髖部骨折後,另一側髖部也可能骨折,增加年長者死亡風險,死亡率幾乎等同癌症末期。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就是要運動來增加骨密度,並且預防跌倒。

保密防跌運動你做對了嗎?
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防骨質疏鬆,不過前提是要做對運動。根據衛生署制定的新版「骨質疏鬆臨床治療指引」,像是慢跑、走路、爬樓梯或啞鈴操等運動可以提升骨密度,雖然游泳以及自行車等運動很好,可以增加肺活量,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想靠這增加骨密度,可說是白做工。要提升骨密度,最主要的關鍵就是雙腳的負重力,因為踩自行車、游泳,雙腳都懸空,屬於非負重式運動,因此無法拉高骨質密度,而透過雙腳直接跟地面接觸時,則可以提供外來的壓力來對抗地面,才能訓練肌肉、骨骼,防止骨質疏鬆的發生。

*除了運動之外,適度曬太陽可以加快維生素 D 吸收,這一點也要提醒愛美的女士,抹上防曬油、穿防曬衣或撐傘再去曬太陽會不利於維生素 D 吸收。

最後要提醒停經婦女與超過 50 歲以上、抽菸酗酒、罹患糖尿病的民眾,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並且控制體重,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測,隨時提高警覺才能降低骨質疏鬆的威脅。

 

專訪:骨科部主治醫師 楊榮森
公共事務室 彭道華 整理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