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兒童專欄
嬰幼兒之非意外腦部創傷
健康魔法學校專欄-鼻子過敏戴口罩,遠離塵蟎多運動
 
預防住院兒童跌倒之臨床實務
 
 
 
 
 
 
     

 

 

 

 

 

 

 

:::


嬰幼兒之非意外腦部創傷
內容下載 :
 

日前報載:「……9個月大男嬰疑遭虐,頭部重創,經醫院急救後仍陷入昏迷,儘管男嬰的父母都否認虐待男嬰,但檢方訊後依重傷害罪嫌向地院聲押男嬰父親 …… 檢方偵訊時,男嬰的父親矢口否認,供稱他將兒子放在沙發上坐,是兒子跌落到地板才受傷。但醫師認為從50公分高的沙發跌下,傷勢應不至於如此重,比較可能是故意造成的傷害 ……」諸如此類無辜的孩童因為照顧者的不當對待,導致腦部受創、甚至死亡的新聞事件,時有所聞。根據國外的流行病學統計,1歲以下嬰幼兒的非意外腦部創傷,每年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二十四點六。另一項研究則發現,2歲以下嬰幼兒,因為頭部外傷住院者,約1/4係非意外因素造成。這些被診斷為非意外腦部創傷的病童,有1/3患者過去曾遭受類似傷害,但未被即時診斷發現;而這些重複遭受非意外腦部創傷的幼童,死亡率達到7%!本文冀望透過介紹兒童非意外腦部創傷之機轉、臨床表現與處置,能使一般大眾有更多的瞭解,進而早期發現與預防此類傷害的發生。

嬰幼兒之非意外腦部創傷的機轉,常見的原因包括:(一)頭部被甩擊於床墊、地板、牆壁等固定平面,或是(二)頭部遭受來回劇烈的晃動。由於顱骨與腦部並無組織相互固定,以致於在撞擊與搖晃時,顱骨與腦部產生相對位移運動,使得腦部表面回流至顱骨硬膜內靜脈竇的回流靜脈受到牽扯而斷裂,引起硬腦膜下腔出血(參見附圖)。臨床上病童常出現嗜睡、躁動、嘔吐、呼吸困難、與癲癇抽搐的情形。此外,若嬰幼兒在腦部受創時,出現呼吸暫時停止的狀況,則可能導致瀰漫性的腦缺氧病變,病童呈現重度昏迷,進而成為植物人或死亡的機率相當的高。而除了腦部的損傷,位在眼底的網膜血管也會破裂出血,甚至網膜層出現皺摺或剝離的現象。關於治療方面,首先需穩定病童的生命徵象,針對心跳、血壓、呼吸不穩定、或是癲癇發作的情況,給予輸液、氧氣、呼吸器、藥物等處置;顱內出血量較多,造成腦壓升高與嚴重壓迫腦部時,則需進行手術將血塊移除。

當頭部受到劇烈撞擊與搖晃時,顱骨與腦部產生相對位移運動(綠色箭頭),使得腦部表面回流至顱骨硬膜內靜脈竇的回流靜脈受到牽扯而斷裂(紅色箭頭),引起硬腦膜下腔出血。

 

如何診斷非意外的腦部創傷?事實上,前段所提的硬腦膜下腔出血與眼底網膜出血,也可能肇因於車禍或高處墜落等意外事件造成的腦部創傷,故不能僅憑這些病變而妄下斷論。在評估這類病患時,包括詢問病史、身體外觀檢視、與骨骼X光檢查,對於釐清腦部創傷是否因為非意外因素造成,有很大的幫助。在病史方面,家長或照顧者多半描述幼童未曾受到外傷,抑或僅由床邊或沙發等數十公分的矮處墜落;然而根據研究,硬腦膜下腔出血,在健康孩童並不會因為輕微撞擊而產生,或是自發性的出現。故當病史的內容無法解釋顱內出血的現象時,如同本文首段的報載新聞所述,需考慮非意外傷害的可能性。若身體評估與X光檢查,發現了不尋常的瘀青、傷疤,或是脊椎、肋骨、四肢的骨折時,則應高度懷疑腦部損傷為非意外傷害所造成。以臺大醫院為例,若是頭部外傷的病童,經小兒科或神經外科醫師判斷有非意外傷害之可能性時,會安排必要之影像檢查,照會眼科醫師及社工人員做進一步評估,並在必要時由公權力介入,進行人身隔離與司法調查,以保障病童的權益。

據統計,臺灣未滿12歲的受虐兒童,民國95年有6,990人,99年卻達到1萬1,321人。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避免無辜的孩童因為照顧者的傷害,導致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後遺症,實為當務之急。最近有立委提案,擬加重虐童者的刑責,或可減少此類傷害的發生。另一方面,宜從教育民眾的方向著手,譬如藉由產前檢查等機會針對懷孕婦女與其配偶加強衛教,以及在國中或高中時期的健康教育課程介紹相關議題等方式,使大眾瞭解到不當搖晃與撞擊可能對幼兒腦部造成嚴重的傷害,大家一起來保護這群未來的主人翁,讓他們都能健康快樂的長大!


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楊士弘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