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肝病變如肝硬化或是肝癌一直是本國乃至世界性的醫療難題,近年來在分子生物學、基因與腫瘤醫學的研究發展下,在國內以及肝病盛行地區如美國、日本、韓國、香港等地對於肝硬化的研究蓬勃發展,然而這些進展卻一直停留在學術研究階段,對於肝硬化用藥與診斷方法的臨床成果卻仍然停滯不前,深究其原因,本院的肝病研究團隊認為應該是缺乏一個具整合性的轉譯研究平台,以致不能夠有效迅速地將各地專家的基礎研究所得,轉譯成臨床可行的成果。於是肝炎中心及肝膽內外科部經整合後,於 4 年前在院方的計畫補助下成立肝硬化研究轉譯中心,開啟了一系列的肝病研究轉譯工作。
肝硬化研究轉譯的挑戰
從基礎科學研究轉譯到臨床成果,必須經過多方嚴格的試驗改良,如何將實驗室中的科學發現,安全有效地應用到病人身上,是轉譯醫學的宗旨。在實驗室研究所得或是傳統藥物中提煉的肝病藥物,都必須先在肝細胞、肝癌細胞或是肝臟星狀細胞培養中得到對細胞有確實療效及無害的證據,接著再針對帶肝炎病毒動物(如土撥鼠)、肝硬化動物、帶肝癌動物等實驗對象去驗證其療效,從中求得最適當劑量,並檢查有無毒性反應、有無使用風險,甚至進一步找出藥物作用機轉以及受影響之體內蛋白質或基因變化,最後才能在人體上按部就班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到這個地步,才足以被認為該療法可能有效,可供臨床使用。
過去很多的肝硬化研究往往只停留在基因研究、藥物研究或是細胞研究階段,無法跨入臨床試驗階段,分析起來可能原因有以下三點:
- 肝硬化沒有好的動物模型:自然界的動物不太會得肝硬化,動物雖然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模型,但幾乎找不到會得到肝硬化的動物模型,現階段的做法是利用人工的方式,如:注射很強的毒劑或是將動物膽管綁起來,以獲得動物的肝硬化過程,但這些都是不自然的肝硬化過程,跟人類的肝硬化過程還是不一樣。
- 肝臟是很複雜的器官:肝臟是由星狀細胞、肝細胞及其他細胞(包括癌細胞)所構成,而肝硬化則是所有細胞一起變化產生的慢性病變,因此無法針對單一的細胞去做研究,細胞培養很困難。
- 臨床試驗很困難:要做肝硬化臨床試驗的先決條件是需要很多的肝硬化病人,但是肝硬化已經是肝病末期的表現,因此肝病初期的病人如 B 型、C 型肝炎或慢性肝炎病人數需要非常多,才會有足夠的肝硬化病人,在臺灣擁有這麼多肝硬化病人來源的醫院屈指可數。
這些轉譯研究的困難之處,在本院的優越環境中,逐一獲得解決,首先臺大醫院肝膽內外科有大量肝硬化跟肝癌病人的臨床經驗,結合臺大醫學院老師們對細胞培養、藥物反應與化學研究等基礎醫學經驗,再加上肝炎中心專家對各種肝病動物模型的瞭若指掌,及以專業外科醫師的手術技巧來進行實驗,肝硬化研究轉譯中心以此多元結合致力於發展肝硬化之研究轉譯工作,於是逐漸地突破現階段肝硬化研究的困境。
除了這些多科異業結合之外,肝硬化臨床試驗的另一個挑戰是必須確實知道肝硬化的改變程度,因此肝硬化研究轉譯中心成立之後,為了能安全有效觀測病人治療肝硬化的改善程度,3 年前開始規劃設置肝臟纖維化檢查室,開發以及尋訪肝纖維化診斷工具,首先引進肝纖維化震波儀,於引進無痛肝硬化檢查儀器後,本院得以在肝硬化臨床研究上,取得領先地位,並全方位地開始推動肝病轉譯研究及臨床試驗,尤其是臨床試驗病人可以不必再接受侵襲式的切片方式就可以知道肝硬化改善程度,是進行臨床試驗的一大進步。
研究成果
三年來肝硬化研究轉譯中心與工研院及數家績優生技單位合作,成功將初步驗證對肝硬化、肝癌有效的粗產品,在研究團隊進行細胞試驗、動物研究有效後,輔導往臨床試驗方向前進。同時也協助開發多種肝硬化影像或是組織診斷工具,目前已發表多篇論文,並取得 5 種以上研發專利,也正在參與或主導 5 項相關臨床試驗。
在 2011 年 2 月新加坡科技局更與本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進行肝硬化診斷工具之驗證及臨床試驗。合作內容是由本院針對該局自行研發之先進肝纖維化病理診斷儀器原型機,進行病人檢體之肝硬化分級研究,以開發儀器新用途,同時也與本院目前研發之診斷方法相比較。這樣的合作模式,不但是肯定肝硬化研究轉譯團隊的研究能力,也開創了一個長期國際研究合作的開端。
 |
肝硬化研究轉譯中心團隊 |
專訪:外科部暨肝炎中心主治醫師黃凱文
公共事務室彭道華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