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2008 年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過重或肥胖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目前肥胖是由行政院衛生署依據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定義,身體質量指數是身高與體重之間關係的一種指標,個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兩次,就是BMI的數值,BMI > 24 為過重,BMI > 27 為肥胖。針對老年(65 歲以上)人口部分,34.3%的老年男性及 32%老年女性有過重的情形,盛行率和往年比較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然而,近來發現除了身體質量指數之外,老年肥胖又有不同的考量,這些考量包括老年人的身高可能變矮和身體組成改變,都會造成使用身體質量指數來偵測老年肥胖有低估或高估的情形。
隨著年紀的增長,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也會逐漸的改變,大致來說,脂肪比率會增加:這些脂肪主要堆積在肌肉組織間、腹部臟層以及器官上,肌肉組織減少,肌肉的品質(肌纖維大小及數量減少、肌蛋白的合成降低以及粒線體的功能退化)也會下降,整體的效應造成瘦肉質量(非脂肪質量)的減少(稱為肌少症)。這樣的身體組成改變,加上肥胖的盛行率上升,可以利用肌肉減少與否及肥胖與否兩兩配對,分成正常、單純肥胖、單純肌少、肌少性肥胖四種表型。「肌少性肥胖」這個新名詞的誕生,代表肥胖和肌少症在老年人身上會加強彼此的效應,進而造成老人的行動變差、易跌倒、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增加、罹病率甚至死亡率的增加,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關於肌少性肥胖的成因,目前推論是由於上述所提及年齡造成肌肉質和量的減少,造成老年人活動量下降、能量耗損減少,因此體重逐漸以脂肪堆積在腹部臟層及器官的方式增加;另一方面,腹部臟層的脂肪,會釋放許多發炎物質,這些發炎物質會影響許多內分泌的平衡,回過頭來使得肌肉持續流失,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過去肌少症的測量有許多不同的指標,歐洲肌少症聯盟在 2010 年的國際期刊上發表對於肌少症統一的定義,這個定義包括肌肉質量減少合併肌肉力量減少或行動能力變差,並且利用行走的速度( 代表行動力 )以及握力( 代表肌力 )作為肌少症篩檢的一部分。若大於 65 歲的老人有行走速度變慢、或握力變差的情況,則進一步分析身體組成測得肌肉的質量,若同時有肌肉質量變少的情況即為肌少症。
雖然肌少症已經有國際上的共識,但對於肌少症肥胖的共識目前仍未建立,目前已知肌少症不僅僅只發生於體重較輕的族群,體重過重或是肥胖的人仍可能存在肌少的狀況(也就是肌少性肥胖),因此應該更審慎的看待老年人的肥胖問題。
目前雖然沒有已發表的臨床試驗提出對肌少性肥胖的治療,但從一些研究中可看出端倪。過去,老年人的減重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見,其困難在於
- 活動和飲食習慣不容易改變;
- 有研究指出老年人體重下降可能惡化老年人的孱弱、使肌肉變得更少、甚至使死亡率上升,但是目前的一些研究發現,若是有目的性的減重反而可以下降死亡率。我們共通的目標希望可以盡量減少脂肪,另一方面也盡量保存肌肉及骨頭。
在一些統合性研究中發現,對於肥胖的老人,若單純使用飲食(每天減少約 250-750 大卡)的方式減重,可以達到減重的效果,除了減少脂肪外,的確亦減少了一部份的瘦肉組織,但是如果加上運動(例如有氧運動或阻力運動),則可以使瘦肉組織保存更多,體重以瘦肉組織方式流失的比率可以從 24%下降至 11%,若是單純以運動來減重,體重的減少雖然不明顯,但是可以改變身體組成,甚至有一部份的人瘦肉組織會增加,因此我們可以推論,有目的性的減重可以減少肌少症肥胖的發生。
此外,今年的新英格蘭雜誌也針對BMI > 30 的老人家進行減重的臨床試驗,主要目的在了解體重減輕對於身體活動功能的影響,研究發現不管單純使用飲食、單純使用運動或是合併兩者來減重,都可以使肥胖的老年人提升其活動功能(包括平衡、走路速度和肌力等),其中又以飲食和運動的合併治療效果最好;除此之外,也發現三者都可以減少肌少症的程度,也就是經由有目的的減重,脂肪比瘦肉組織減少更多,和之前的研究類似,若合併運動和飲食減重,有助於保存瘦肉組織。
目前對於肌少性肥胖的研究仍持續進行中,但由上述的整理可以得知運動或是適度的飲食控制可以減少肥胖老人肌少症的發生,以及改善活動狀態,因此,我們應重視老年肥胖問題,積極的給予介入,以預防後續老年失能和肌少性肥胖帶來的併發症。
老年醫學部住院醫師 周怡君
老年醫學部主任 詹鼎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