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兒童專欄
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概論
顛覆您對醫師教養兒女方式的想像
 
在音樂中綻放的向日葵
 
不可忽視的兒童癌症之九大警徵
 
 
 
 
     

 

 

 

 

 

 

 

:::


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概論
內容下載 :
 

安寧緩和醫療是指如何將只著重治癒(Cure)的治療方針,改朝向良好品質的照顧(Care)來著手,常常用於加強對於慢性病、重症、生命危險、或生命末期時的醫療照顧。

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的概念是從成人安寧緩和醫療發展而來的。在1970年代,美國開始出現癌症兒童居家照護計畫。在1985年美國紐約州Bayside的聖瑪利兒童醫院成立了兒童安寧緩和醫療部門。臺灣目前的推動比較偏向青少年,常常由成人的安寧緩和醫療部門幫忙一起推動,也有醫院小兒科成立小組幫忙這些病童。但是提供的服務內容與專業性都需要更多努力。

臺灣平均每年兒童(不含新生兒)的死亡人數大約4千多人。雖然兒童的死亡率不高,但其影響的常常不只侷限於兒童本人,還進一步引起週遭關愛兒童人們的遺憾與難過,所以很需要適當的安寧緩和醫療,讓他們能得到最適當的照顧。與成人相較,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有幾項重要的特性:

  1. 死亡人數較少,所以相對上醫護人員的照顧經驗較為不足;
  2. 無法確知病程走向;
  3. 治療定位不一定很清楚;
  4. 生長發育的影響;
  5. 對家庭的整體影響;
  6. 兒童是由成人決定醫療決策;
  7. 很難談論兒童的死亡。

上述這些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方面的特性,使得真正完整優質的兒童安寧緩和醫療,需要同時兼顧到多面向的問題,以思索兒童的需求與安寧緩和醫療的給予方式。需要照顧的層面至少有七個面向:生理(Physical)、心理(Psychological)、社會(Social)、情感(Emotional)、靈性(Spiritual)、發展(Developmental)、與學習(Educational)。常用這幾個面向來思考我們提供的照顧方式,才能兼顧他們的各種需求。

因此,所有參與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的相關人員,需要了解孩子何時需要安寧緩和醫療、評估與處理兒童的疼痛與症狀控制、如何評估兒童與家庭的心理、社會、情感與靈性需求,預先設想進一步的整體醫療照顧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提供兒童與整個家庭的安寧緩和照護,以及了解何時需要照會其他專業人員來幫忙。

亟需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的疾病類型
亟需要安寧緩和醫療的兒童所罹患的疾病,可分為四大類型:

  • 第一類是可能治癒,但也很可能無法長期存活的疾病:如預後不良的嚴重癌症、複雜嚴重的先天或後天心臟病等等。
  • 第二類是需要長期密集照顧,來維持生命與生活品質的疾病:例如先天免疫不全疾病、短腸症、無法移植或洗腎的腎衰竭兒童、長期嚴重呼吸衰竭、肌肉失養萎縮症等等。 
  • 第三類是病程逐漸惡化,診斷後只能做安寧緩和醫療的疾病:如某些嚴重先天代謝性疾病、某些染色體異常(如三對第十三號染色體Trisomy 13疾病)等。
  • 第四類是容易有生命危險,卻不會逐漸惡化的疾病:極端早產、多次反覆感染的嚴重腦性麻痺兒童、缺氧性腦病變、先天腦部嚴重發育異常等等。

這些孩子們都很需要盡早考慮納入安寧緩和醫療的概念與做法,利用各種醫療、輔助醫療等,來幫助他們擁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其他的疾病,則可以視需要來決定是否需要安寧緩和醫療的介入。

兒童安寧緩和醫療何時開始考慮介入呢?
美國兒科醫學會在提及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時,特別強調整合式照顧(Integrated model),他們認為兒童安寧緩和醫療要從重要診斷建立之後,就開始逐步介入,再依實際病情進展,持續在治療過程中調整安寧緩和醫療所占的比重,不論最後的預後是死亡或存活,都提供最適切的醫療照顧。從診斷就開始逐步讓兒童安寧緩和醫療介入的理由,主要是兒童很難絕對判斷存活時間,有時會因為突發性的感染等重症而遭受立即的生命危險。

如果嚴格限制在即將死亡的孩子才能介入,則許多需要的病童最後會來不及接受這方面的照顧。而且對許多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可能有益的病童,也無法受惠。所以國際共識是界定一個較寬的對象範圍,可以讓所有需要的病童得到合適的照顧。

末期疾病的醫病溝通
而在急重症發生時,與家屬親友的醫病溝通非常重要,常常需要馬上的溝通與支持,讓他們隨時掌握最新資訊,以了解病童的醫療情況,並能因此調適自己的焦慮心情。「傾聽」是支持家屬最重要的方法,同時要給予家屬尊重,尊重各自的文化、宗教與習俗差異,並協助他們以他們自己可以接受的合理方式來調適與表達,得到安慰;協助家屬瞭解認知、做決定與處理現況也很重要。

若需與臨終兒童溝通死亡相關議題時,則必須先了解兒童的背景,包括年齡、性別、宗教、智力、心理健康狀態、家庭、社經狀態、對死亡的經驗、家庭及學校教育及氣氛等等。目前認為有幾項原則需要特別注意:要讓孩子採取主動與第一步,可以等他主動發問,再來解釋;直接而清楚的描述;要先完整地了解孩子的生命史,協助他找到意義與「被愛的感覺」;向他保證無論大人或小孩,每個人面對死亡時都可能會有各種情緒與恐懼;要敏銳察覺孩子的心思與反應;與孩子溝通的目標,是為了回應他的需要。

最後…
兒童安寧緩和醫療在國內仍然是剛起步的階段,需要更多醫護人員來參與和重視的領域,它需要依照兒童的心智發展、不同的地點與環境、和病情進展來提供真正適合兒童的安寧緩和醫療照顧,而且還要顧及整個家庭與照顧者的需求。好的兒童安寧緩和醫療,可以幫助我們一起面對生命的挑戰,讓生命走過,不論長短,盡量平順圓滿,不要有嚴重的遺憾;也可以讓家庭更團結和諧,安然度過生命中的考驗。

下期,我們將為讀者介紹兒童安寧緩和醫療較實際面的內容,敬請期待…

小兒部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 呂立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