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被父母硬往醫院裡拉,在門口拉拉扯扯,小孩子大哭,很害怕,不想去看醫師、上醫院,這種場景每天都在醫院上演。對小朋友來說醫院是會打針痛痛與接觸很多陌生人的恐懼來源,但何時需要看病?而當到醫院看病已不可避免時,您知道要怎麼說服小朋友乖乖打針?要如何向小朋友解釋病情?如何讓我們的寶貝就醫不害怕?
很多家長都會詢問何種狀況需帶孩子就醫、看門診呢?兒童不舒服最常見的原因多是由病毒所引起的感冒,隨著病程的發展會慢慢恢復,所以可看情形在家休息觀察;但當兒童出現持續症狀時,如咳嗽、不明發燒超過3天、嘔吐、腹瀉、感冒病程延宕太久或太嚴重,都需就醫;另外,生長發育方面的問題,如身高、體重、神經肌肉、聽神經、語言功能障礙受損發生時,也是屬於需要看診的狀況。
何時需要掛急診?主要是病情急性變化或是嚴重時,要盡可能的及早處理。有以下情形出現時建議將孩童送往急診:
- 發高燒且活動力變差,伴隨無法進食,尤其是年紀小於3個月的小孩出現這種情形
- 嘴唇發紫時;
- 從來沒抽筋而突然抽筋時,且持續5分鐘以上;
- 呼吸困難或呼吸侷促(1歲以下每分鐘呼吸大於60次、1~6歲每分鐘呼吸大於40次、6歲以上每分鐘呼吸大於30次);
- 體溫低於36度時;
- 無腹瀉無腹痛,卻一直持續有噁心想吐的症狀;
- 嚴重頭部受傷;
- 活動力變差及意識模糊等。
若有上述狀況,建議送往備有氧氣、急救設備且離家最近的醫院急診,做最快速的處理。
要如何幫助孩子不要那麼害怕就醫,帶孩子就醫前的心理準備很重要。家長可用繪本故事分享、布偶角色扮演、醫療玩具操作等方式,來降低孩子看病前的恐懼和陌生感,讓他知道看病的過程和可能會發生的事,明白看病不是懲罰,而是能讓身體病痛趕快走開的好方法。不要輕易說出「不乖,帶去給醫師打針!」的說法恫嚇孩子,這會增加孩子對醫療人員的害怕與抗拒。
當孩子生病時,將就醫訊息用小朋友可以理解的方式來做說明,要鼓勵孩子表達他的看法和感覺,適當給予解答,減少錯誤想像;並讓重要家庭成員或孩子熟識的親友共同參與、陪伴或關懷,可降低焦慮。
在看診或治療中,可轉移孩子注意力,比方要孩子握著家長的手、抱著玩具、吹風車、唱歌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與醫療人員建立相互信賴的關係,孩子怕上醫院看病,跟家長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看病,家長也跟著緊張焦慮,孩子打針也跟著哭,這樣孩子會更覺得沒有安全感。
如何能與醫師有良好的溝通,家長絕對是孩子看病時的最佳代言人!對於病童的任何疾病,除了醫師專業的問診與身體檢查之外,更需要來自於家長清楚的「代言」,才能讓醫師的判斷更準確,畢竟許多孩子不一定能清楚表達,更別說襁褓中的嬰孩,陪伴就醫的家長必須先弄清楚孩子的症狀,包括症狀的嚴重程度、發生的持續時間、每天發生的次數,或其他如食慾、睡眠、精神狀況、以及家人是否有相同症狀等,只要是相關的資訊都可以提供給醫師。因為描述的越清楚,醫師診斷病情也會越正確。如果是較複雜的狀況,家長們別忘了提供簡單的書面資料給醫師作參考。
到了醫院該怎麼跟醫師說清楚病情呢?把握「起、承、轉、合」4個小撇步,保證醫師很快就聽懂小朋友的症狀。「起」先說明這次為何而來,並告知已發生症狀、「承」補充症狀變化的觀察和其他相關資訊、「轉」說明先前的處理和成效、「合」總結目前病情整體狀況。
當醫師瞭解病情並做出診斷後,家長別忘了詢問疾病狀況,如是否會傳染;詢問治療方式如,飲食要注意什麼、藥物的副作用;以及詢問觀察重點,如症狀出現哪些變化何時需要回診等。當小朋友必須打針治療時,家長可採取安撫姿勢,讓孩子不要看到針頭,並保持正向且平和的態度,與孩子聊聊天、角色扮演轉移其注意力,讓孩子感到安心。
第一次去看新醫師,或是發生新的病情變化時,需要將生病的重要過程跟醫師清楚說明,每一位醫師個性不同,就診時會有不同的互動,找到符合自己個性,互動良好,自己信賴的醫師很重要。
看一下醫師門診大概看的總病人數,可以估計看診會花多少時間,了解看診時間的長短,可以知道自己有多少時間來互動,時間不多時,要記得挑重點、按照時間發生的順序,有效率地說明清楚這一次為何來看診?
之前使用過的治療、藥物,要讓醫師知道,最好帶著藥單,醫師可參考之前治療的療效,予以適當調整,畢竟每個人體質不同,就算醫師開一模一樣的藥物,每個人的反應與副作用皆不盡相同。而且一些疾病經過治療,症狀會有所改變,醫師需要這樣的資訊來判斷現在症狀的嚴重程度與疾病的發展,如果有藥物過敏,記得每一次看診都要告訴醫師。
在就診結束前,要確認家長自己是否了解重要內容,可以分成:
疾病情況:
什麼病,會不會傳染等。
治療方式:
藥物與非藥物部份,藥物如何服用?何時可以停藥?可能的副作用?有無特殊用藥,像抗生素或類固醇?非藥物的部份,則包括飲食、活動等。
觀察重點:
經過治療以後要注意的情況,有哪些情況表示疾病有惡化,需要提早回診,或甚至到急診或大醫院處理,以及是否門診追蹤。
雙向良好的溝通是孩子就醫時重要治病的關鍵,很多人面對醫療的專業,都會緊張或焦慮,因而不敢多問問題,但是家長是孩子重要的「代言人」,也是病童與醫師之間的「橋樑」,讓雙方的溝通更順暢清楚,對於疾病的治療,有很大的幫助。醫師的專業治療建議,要有病童與家長的合作,才能成功完成治療,醫師也需要學習如何用簡單、容易了解的說明,讓家長能明白如何面對疾病的挑戰。照顧孩子健康是醫療團隊與孩子家長的共同責任,一起努力合作,才有辦法讓孩子獲得合適的治療以及最完善的醫療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