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常見用藥疏失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2001年曾刊載一篇針對兒童用藥疏失及預防用藥不良反應的研究報告,發現兒科病人的用藥疏失比成年病人高許多(約3倍多),主要可能的原因為缺乏大型的臨床試驗研究,所以缺乏良好具公信力的給藥建議與指引、還有就是兒童專用製劑的選擇不足,造成正確給藥的限制。
兒童專用製劑特色
「兒童專用製劑」就是專門為兒童設計製作的藥品,多半是具有甜味的「糖漿」、「咀嚼錠」或「口溶錠」口服藥品,也有些是小劑量的錠劑、小劑量的膠囊、特殊膠囊(可以打開,將內容物倒出)、粉劑或顆粒劑等。
最常見的是兒童糖漿,其特色包括:易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劑型設計方便幼兒服用;味道佳增進小朋友服藥順從性。也有些缺點:如價格較高、打開藥瓶後存放期限變短;可能須冷藏;可能會添加防腐劑、矯味劑、色素、助溶劑(如酒精)等,這些物質在兒童而言未必安全;多種藥物處方會讓藥水總體積極為可觀,影響孩童食慾、甚至惡化腹瀉;還有就是有的量杯不容易精確量取液劑體積;另外就是糖漿若像糖果果汁,兒童偷吃的可能性較高。
藥品磨粉分包當然也有些好處,包括不須吃不必要的添加物;吸收速度快(與液劑相當,比錠劑好);一次使用一包,可避免劑量量測不準的問題;價格較低。但藥品磨粉可能造成的問題與潛在風險比較大,其中以「不容易覆核給藥有無錯誤」最令人擔憂;其次缺乏藥品磨粉後安定性資料,有效期限有可能會變短;多種藥品混合研磨易變質或產生交互作用;分包後每包含量不精確;破壞藥品劑型可能改變藥品療效;磨粉後有些藥品會變苦;多種藥品混合磨粉後,若任一症狀緩解欲停藥已無法辨識藥品。
臺大醫院小兒用藥選擇原則
應該如何選用適合的小兒專用製劑,本院目前提供「兒童用藥替換表」及「口服藥品剝半或磨粉資料庫」,當醫師開出非整顆劑量時,可以利用網頁資訊查詢藥品是否適合剝半或磨粉,也可以在資料庫輸入所需藥品名稱,電腦將會搜尋同類或有相同功能的小兒用藥。
本院目前已提供兩百多個品項的「兒童專用製劑」,且陸續在增加中。若遇情況特殊的病人真的無藥選擇時,可由醫師主動提出需求申請,藥師會調查評估,優先選用優良廠商供應的小兒製劑或考慮引進較低劑量的品項;對於國內無許可證的藥品,則考慮以「專案進口」方式由國外取得;若實在沒有合適藥品可選擇時,則會考慮進行「小兒藥品臨場調製」。調製後成品經專家開會同意後,直接鍵入電腦成為一個選擇品項,醫師開方時直接選用小兒藥品品項,護理人員或家長可以直接以「包」或「c.c.」給藥,方便又安全。
本院目前提供的小兒藥品臨場調製,包括「小兒分包」、「小兒水劑」(如Tamiflu克流感水劑),以及研發中的「小兒糖漿」。所選品項由醫師及藥師一同討論訂定,多為國內最缺乏的小兒用藥,包括有利尿劑、抗高血壓藥品、抗癲癇藥品、降膽鹽藥物、甲狀腺素、抗凝血劑等。本院已建立「小兒磨粉分包標準作業流程SOP」,依研究發現每包重量需至少200毫克在分包時比較精準,所以依文獻加乳糖稀釋,增加分包體積重量以增加準確度,加乳糖同時可以增加口感,小朋友服藥配合度較高。同時採制式化事先批次分包,要求劑量精準。一次只分包一種藥品,一次製備一定數量以增加準確度,從原料藥準備到最後成品確實兩人核對確認並記錄。每包藥品需標示品名、含量、有效期限、保存方式。
理論上分包的藥品須於一至三個月內使用,包藥機需定期維護,確實執行磨粉前後包藥機之清潔,機器須拆卸清理,完全去除所有粉塵,才可以分包另一種藥,以避免藥物交互污染。機器決不分包劇毒藥品或抗生素等製劑。
其他解決的方法
對於一般藥錠如需要剝半(1/2)或分成四分之一(1/4)時,我們建議可利用切藥器,給藥前才切割,以保障藥品品質。若幼兒無法吞食藥粒,給藥前用瓷湯匙和碗壓碎,加少量水餵服。有些家長為了幫小孩藥品磨粉,特地花錢買藥用研缽。其實是不需要的,用瓷湯匙和碗就可以壓碎研磨藥錠,用過後碗和湯匙都可水洗烘乾,乾淨又衛生。切藥器也可以用開水沖洗,但一定要擦乾,尤其是切藥器刀口(有水易生鏽),處理好就很耐用,一年也不一定需要更換。餵食時可以加點糖漿一起,必要時可將藥粉或軟化的藥粒撒在少量蘋果泥、果凍、果醬、或布丁上讓小孩吃下。
若是學齡兒童(>6歲)建議將錠劑或膠囊放在兒童舌根,用水或飲料吞服,服藥後給予飲料去除藥味。怕吞服不易時,僅需在服藥前將藥錠切成數片,或將膠囊內粉劑倒出,就可吞服。如果小孩牙齒鬆動,應告訴醫師,請醫師不要開咀嚼錠。會使牙齒染色的藥水(注意藥袋上指示),應使用吸管服用。
有些藥的代謝半衰期很長,2天吃1次藥,甚至是1週吃3到4次,都可以達到穩定的藥效。我們有個案例:小朋友長期處方依體重算起來,1天只需要0.4顆,媽媽原本的做法是用研缽一次磨2顆,分成5包,但藥品磨粉後安定性和藥效我們不確定(沒有文獻),媽媽用目測分5包後的劑量準確度,也令人擔憂。這類藥品不適合進入機器分包,且這藥品代謝半衰期很長,經藥師、醫師與媽媽溝通後,我們建議每天0.5顆1週吃6天(星期天休息),同時建議媽媽用切藥器切半,需要時再用湯匙和碗壓碎加水餵服。這是我們依藥品特性,經過醫師與藥師專業評估後,提供的客製化的用藥建議。
為確保藥品在安全與清潔的環境中準備,且減少因藥品劑量不準確導致的醫療疏失,我們致力於兒童客製化的需求,進行作業改造計劃,期望能以更正確方便的給藥方式,確保每位兒童的用藥安全。
本院兒科病人用藥教育
我們要求藥師在醫師開立小兒糖漿、粉劑、吸入劑、鼻噴劑、退燒藥、止瀉藥品處方時,必須給病人家屬做用藥教育,對於特殊的用法、劑量、適應症、副作用、儲存、交互作用、藥品相關、醫療相關問題也應該做個別的用藥教育。
「兒童用藥安全」不是只有專科醫師或藥師的責任。請您積極為孩子的醫療品質把關,不去「給嬰仔穿大人鞋的醫療院所」,不拿「標示不明的藥袋」,拒絕「標示不明五顏六色的藥水或藥粉」。我們本著藥師的專業,將善盡覆核、管理及查核的功能,為民眾營造良好的用藥安全環境。
參考資料
- Kaushal R, Bates DW, Landrigan C, et al. Medication errors and adverse drug events in pediatric inpatients. JAMA. 2001;285:2114-2120.
- Carol K. Pediatric Dosage Handbook 17th Edition
- Koda-Kimble. Applied Therapeutics: The Clinical Use of Drugs. Ed. 9th. Ch.93 Pediatric Considerations.
- http://www.pediatr.org.tw/ 臺灣兒科醫學會
- 林慧玲:小兒藥物治療之藥學觀點。臺灣醫學:2000年4卷2期.P200-214
- 行政院衛生署: 兒童就醫及用藥安全手冊
- 行政院衛生署: 幼兒用藥常見問題Q&A安全手冊
- 林慧玲等。小兒口服藥品調劑品質保證。臺灣臨床藥學雜誌1993;2(2):12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