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世界每 4 秒鐘就有 1 人自殺未遂,每 40 秒鐘就有 1 人死於自殺,每年大約有 100 萬人死於自殺,因此自殺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台灣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自殺」於 2010 年已排除國人十大死因之列,代表自殺防治相關議題已逐漸受到各界的正視。
大多數民眾認為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從事自殺防治工作,根據 Rickgarn (1994)1指出自殺防治可分為三種介入層次:
- 第一種是人人介入層次
指任何人都可以是自殺防治者,例如:家人、親友、同事、同學等,甚至是販售危險物品(例如:賣木炭、繩索、刀子等)的商家,雖無專業訓練,但是能敏感及留意到自殺訊息並陪伴自殺者,必要時能協助尋找或轉介給更專業的輔導或醫療資源。
- 第二種是技術協助者介入層次
也是半專業輔導者,如消防隊、警察、學校教師等經由初級訓練以協助預防自殺者。
- 第三種是專業介入層次
如醫護人員、心理師、社工師等專業輔導者,協助中、高度自殺危機者。由此可知,人人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gatekeeper)。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也提醒社會大眾伸出援手,留意身邊需要幫忙的人,能做到「一問、二應、三轉介,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即
一問: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二應: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三轉介: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
Rickgarn(1994)建議「4W1H」的問話技巧,重點在於此時生活中發生了何事,使他們落入自殺企圖的行為?了解其自殺行為計畫的各種細節,包括何時、何地、用何種方法、致命性如何等,「4W1H」是指:
- What:「發生什麼事件引發你有此決定?」
- When:「計畫何時自殺?」
- Where:「計畫在哪裡自殺?」
- Who:「有無其他的人牽涉其中?」「有無讓你牽掛的人?」
- How:「打算用何種手段或方法尋死?」協助自殺危機者釐清造成困擾的事件,避免事件導致無法掌控的混亂感受。
根據Shamoo & Patros(1997)2認為父母也可以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可以嘗試下列的事,有助於孩子走出自殺陰影:
- 傾聽小孩的話語;
- 當他們緊張、憤怒或難過時,鼓勵小孩去嘗試一切身體活動以減輕壓力;
- 協助小孩瞭解他們能力的極限;
- 教導小孩照顧他們自己,以得到足夠的休息和健康的飲食;
- 鼓勵他們培養興趣;
- 鼓勵小孩參與學校和社區的活動;
- 建議小孩將必須做的事排序;
- 教導小孩以合作代替反抗;
- 教導「哭」是一種抒解焦慮的健康方法;
- 閱讀好書或彈奏音樂能產生平和以及平靜的感覺;
- 如有需要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請勿幫忙小孩自行用藥;
- 去學習如何放鬆和教導小孩如何做;
- 鼓勵小孩社交互動;
- 鼓勵小孩藉由學習,將挫折的反應或衝動行為轉變成口語表達;
- 鼓勵小孩去試著解決問題;
- 教導小孩辨識各種情境中的壓力;
- 要求小孩列出所有它們感受到的壓力,然後試著去解決其中 1 個或 2 個;
- 鼓勵小孩試著用不同因應壓力的方法,如說笑話、幫助他人或運動。
另外,特別提醒當憂鬱症處於恢復期時,也是「自殺」的高危險期,須提高警覺注意病人言行及行蹤,若發現病人有上述情況或任何您覺得不對勁之處,請立刻尋求專業協助;若當您須短暫離開時,請務必知會其他人協助,減少空檔無人陪伴的漏洞時機,讓大家一起防範「自殺」不幸的發生。
一問、二應、三轉介,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行政院衛生署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各縣市生命線 當地直撥1995
各縣市張老師 當地直撥1980
參考文獻
- Rickgarn, L. V. R. (1994). Perspectives on college student suicide. Baywood Pub.
- Shampoo, K.T. & Patros P. G. (1997). Helping your child cope with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though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