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兒童專欄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潛藏於兒醫~無限的愛
 
基因決定了什麼?簡介遺傳疾病諮詢!
 
從戶外的舞動,登堂窺堂奧
 
 
 
 
     

 

 

 

 

 

 

 

:::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內容下載 :
 

父母有時會發現自己的小孩活動量很大,常常一個不注意就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而在學校老師也會反應這個小孩靜不下來,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因為小事情就情緒激動,甚至大哭大叫,因而造成學習進度落後以及人際關係的疏離,如果有出現上述情況,那麼就要考慮是不是有所謂「過動症」的可能。

在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中,過動症是一個常見的臨床問題。「過動症」的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症狀以注意力不足與過動行為為主。在盛行率方面,保守估計約佔小學生的5~10%,其中以男生占多數,男女比例為3~5:1。

過動症的個案會表現出幾方面的症狀
包括嬰兒時期即出現容易哭鬧、睡得少、並且會到處亂爬,所以往往被視為「磨娘精」。
而到了學校求學時會出現以下症狀:經常無法注意細節,或在學校作業、工作、或其他活動上經常粗心犯錯;
在工作或遊戲活動時經常有困難於維持注意力;經常不能照指示把事情做完,並且不能完成學校作業、家事零工、或工作場所的職責(並非由於對立行為或不了解指示);
經常有困難於規劃工作及活動;經常逃避、不喜歡、或排斥參與需全神貫注的任務(如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
經常遺失工作或活動必備之物(如:玩具、學校指定作業、鉛筆、書本、或文具);經常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而分心;在日常活動經常遺忘事物;
經常手忙腳亂或坐時扭動不安;在課堂或其他需好好坐在座位上的場合,時常離開座位;
在不適當的場合經常過度地四處奔跑或攀爬(在青少年或成人可僅限於主觀感覺到不能安靜);經常有困難於安靜地遊玩或從事休閒活動;經常處於活躍狀態,或常像「馬達推動」般四處活動;
經常說話過多;經常在他人問題未說完時即搶說答案;需輪流時經常有困難等待的情形;經常打斷或侵擾他人(如貿然闖入他人的談話或遊戲)。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則應當將孩子帶往兒童心智科作評估,以確定是否有達到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的症狀。

在治療方面,目前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為主,一般來說可以對3/4的過動症個案產生明顯的療效。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父母與老師也須要互相合作,與孩子訂立清楚的行為規則,使孩子不管在家或在學校都要遵守一致的標準,而當孩子達到這些標準時也要適時地給予鼓勵,這樣才能逐步地增加自我控制的能力,進一步也可以改善在學業及人際關係方面的障礙。

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商志雍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