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發燒話題
 
 
 
醫師介紹
 
 
醫療團隊
 
     

 

 

 

 

 

 

 

 


認識牙周病
內容下載 :
 

牙周病常發生於35歲以上的中壯年族群,台灣成年人,90%以上或多或少都有牙齦炎或牙周炎的問題。如果發病之初,沒有進一步防範和矯治,牙周組織的破壞常讓人變「無齒之徒」,因其造成牙齒動搖、牙齒脫落的緣故。而牙周病的早期症狀包括口臭、牙齒動搖、牙齦紅腫、刷牙流血、牙齒位置偏移、牙齦退縮、牙齒變長。有以上症狀時即須盡早就診,接受檢查及治療。牙周病發生後若未診治導致嚴重度增加,更會造成口腔中局部或廣泛性缺牙,而伴隨牙周病產生的牙齦退縮、齒間乳突喪失,會造成牙縫變大或牙根暴露,並形成美觀及口腔衛生維持上的困擾。

不只影響美觀與口腔,牙周病也會影響全身健康。根據統計,罹患牙周病的患者得到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可以是一般人的2~3倍。大多數研究報告發現,牙周病和心臟病之間有明顯的正相關,牙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所引發的發炎反應及其釋放的炎性物質,可能導致血管有動脈粥狀硬化的病理改變,而牙周致病菌也可能經由入侵牙齦造成菌血症,影響血小板凝集機制,進而形成血栓性栓塞,造成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此外,孕婦若有嚴重牙周病,發生流產、早產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是一般口腔健康良好者的7~10倍。原因可能是牙周發炎會釋放出有毒的化學介質,若通過胎盤可能會影響胚胎發育或促進子宮收縮。現代文明病越來越多,而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本身除了是牙周病的高危險群,牙周病也會讓糖尿病更惡化,形成惡性循環。糖尿病同時合併有牙周病,會讓牙周炎造成的組織破壞度更快,也更容易失去牙齒。

為了守護全身健康和生活品質,積極面對牙周病的治療是必需的態度。而牙周病的治療通常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牙結石清除與牙根表面的整平,經過基本清潔治療後,第二階段針對仍有深牙周囊袋及牙周組織發炎情形的牙齒,進行手術性治療,如牙周翻瓣手術、牙周再生手術等。等到全口牙周組織沒有明顯發炎,患者也能維持良好口腔衛生時,才能進入第三階段治療,也就是咬合重建期,對缺牙區做補綴物修補,利用固定假牙、活動假牙或人工植體重建缺損咬合,對於咬合不正的病患,甚至會建議先矯正評估及治療,再考慮選擇補綴物製作。最後的第四階段,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患者必須依個人口腔狀況,遵照醫師建議定期回診保養(通常三個月至半年需回診一次) 。

牙周病人若合併有咬合不正或缺牙問題,究竟適不適合人工植牙或矯正?其實大部份的病例都需要經過第一階段牙周基本治療、第二階段牙周手術治療後,才能給予客觀的評估及判斷。大部分病患只要牙周組織恢復健康,本身口腔衛生習慣維持良好,多能順利進行矯正治療或人工植牙的手術。但若病患有牙周病,卻不進行牙周病的前兩階段治療,或牙周病治療結束後無法遵照醫囑,維持良好的刷牙習慣,此時逕行矯正治療或人工植牙,因為潛在感染的可能,以及牙周組織的支撐不足,很有可能會造成花了高額自費治療,卻反而苦嚐治療失敗的慘痛結果。進行矯正治療或人工植牙進行前,需要納入考慮的因素包括患者口內齒槽骨及口內軟組織的條件、患者年齡、身體狀況、對咀嚼功能需求、對牙齒美觀的需求、對假牙的期望以及經濟因素等。這些因素先有妥善評估,才能確實訂出符合病患本身需要的治療計畫及方式。

該如何預防牙周病的發生呢?日本牙醫界有所謂「8020」的目標,也就是說希望每個人都了80歲都還能至少有20顆健康的牙齒,可見得口腔保健做得好,不見得每個人都會「老掉牙」的。我們能做些什麼來維持口腔健康呢?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正確而規律的刷牙囉!牙周病主要致病因素為牙菌斑沒刷乾淨,而對於發生率高的牙周病,為了減少牙菌斑的累積及其內細菌的增生,每天至少要有2~3個時段要做好確實的口腔保健。標準的口腔保健,除了要能靈活運用牙刷外,牙線更是絕對不能少的清潔工具,對於牙縫日益變大的人,牙間刷也是個不可或缺的潔牙利器。三種工具交替使用,每次刷牙時間至少要15分鐘才算及格。千萬不要有利用漱口水或嚼口香糖就能維持口腔衛生,常保口氣清新的錯誤想法呦!

牙周治療及咬合重建,對牙周病患是漫長的煎熬,對醫師群的協同治療也是極大的挑戰。耐心配合治療,選擇專科醫師群為您評估治療流程,相信能讓您笑得更有自信,吃得更開心。

牙科部主治醫師 王振穎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