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發燒話題
 
 
 
 
 
醫師介紹
 
 
醫療團隊
 
     

 

 

 

 

 

 

 

 


多一分準備,少一分災害_談地震災害
內容下載 :
 

台灣位於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發生次數相當頻繁。3月11日日本東北海域發生芮氏 9.0 的強震,迅速引發大海嘯,造成宮城縣、岩手縣及福島縣居民有數千人死傷及無數人失蹤。強烈地震對建築結構帶來嚴重衝擊,建築物倒塌、電力和通訊中斷,爆炸起火,居民被迫緊急疏散。

日本這次地震導致福島核電廠爆炸事件,輻射外洩及核災的危害效應,對人類生命、財產毀損不可勝計,令人敬畏害怕。所以在此將地震災害相關的預防及應變措施再次提出,希望大家能多留意,多一分準備,少一分災害。

依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區分,地震的震度分為 0-7 級,1-3 級屬輕弱有感地震,4 級以上會有相當程度的搖晃,級數愈大搖晃愈劇烈,災情更嚴重。大多數地震皆是「無警訊」情況下發生,即使現代最新的科技,也只能在一二十秒前先知道,對於採取應變措施已經來不及,所以平時做好防震準備及防護,才可以在地震來臨時,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

地震發生時所引起的損傷狀況十分複雜,如建物倒塌、重物掉落砸傷、玻璃碎片割傷、地震引起之火災或危害性物質外洩是地震造成最多傷亡的原因。如果事先做好地震災防預防措施,可以拯救生命及減輕財物之損失。

地震防護主要可分為地震前的平時準備、地震時的應變及地震後的檢查(災害復原)。茲就各項分述如下:

一、平時的準備
地震災害多數是震波造成的,如建築物結構損壞倒塌、瓦斯外洩、電線短路引起火災、或者未妥善固定的重物掉落造成傷亡。針對引起地震的災害,我們可以採取下列的各項預防措施。

  1. 辨識居住環境的地震危害因子,高處懸掛物品應妥善固定,櫥櫃門閂宜緊鎖。
  2. 大廳或廚房內,易碎玻璃物品、危害物質或易燃液體及重物不要放置於高處,避免地震發生掉落或溢出之危險。
  3. 置物櫃或書架要固定栓牢。
  4. 居住或工作場所事先準備好緊急應變包,並放置隨手可拿到的地方。緊急應變包備有手電筒、電池、指揮棒…。
  5. 平時確認安全的避難處,並熟記疏散路線。

二、地震時的應變

  1. 大地震時,迅速在堅固之樑柱、傢俱或桌子下躲避,保護頭部並抓住固定物,採取「Drop 蹲下、 Cover 掩護、Hold on 穩住 」安全避難姿勢。
  2. 不要貿然往外跑,以免遭落物擊傷。必要時地震停止後再疏散。
  3. 遠離窗戶、玻璃及易碎物、高處重物及化學品,以免因物品掉落而受傷。
  4. 注意不要被天花板上的物品( 如燈具 )掉落下來砸傷。
  5. 如果正在使用火,立即將火熄滅。
  6. 勿使用電梯。
  7. 如果時間許可,將房間門打開,以免地震引起門變形卡死,後續無法疏散。
  8. 緊急事件請撥打 119 求救。

三、地震後的檢查

  1. 察看自己及周圍的人是否受傷,如有必要應施予以急救。
  2. 檢查工作單位及附近環境有無損害發生,如水、電、氣體管線有無損害,若發生損害,立即通報災害應變機關。
  3. 遠離受損之建物,避免物品落下受到砸傷。
  4. 檢查房屋結構受損情況,儘快離開受損嚴重的建築物,依緊急計畫或現場救災人員的指示進行避難疏散。
  5. 工作單位若發生化學品、危害物質或易燃物外洩,先做隔離管制措施,並立即通報災害應變機關。
  6. 地震後盡量避免佔用電話,必要時應長話短說,以免佔線阻礙救災聯繫。
  7. 若不幸受困,請冷靜等待救援,可敲打物品發出聲響引起救災人員之注意。

註:

  1. 曾經有自稱美國救難隊隊長的人(Doug Copp)提出建議生命三角(triangle of life)的理論,認為地震之後不應該像傳統方式建議躲在樑柱或桌子底下,而應該停留在桌子旁空曠處,十幾年前在美國就引起爭議,後來專家的共識認為這些建議不但無助於傷害防治,更會加重傷害。台灣的一些廠商未經查證,生命三角的理論在九二一地震後以公益廣告的形式播出,造成民眾觀念的混淆。爭議的癥結點在於地震之後,所謂『可預防的死亡』,大部分是頭部外傷引起,如果是被結構物整個埋困,並不屬於『可預防』的。因此這個理論的基礎論點被駁斥,請民眾特別注意。
  2. 很多單位會強調地震時要關瓦斯開關,這一點在地震不到30秒的時間很難真正執行,在南部使用桶裝液化瓦斯的家庭有其價值,但是對於自來瓦斯管線密佈的北部,價值存疑。地震的火災,瓦斯引起的火災大部分是洩漏的瓦斯管線,加上沒有控制的火源所引起。除非關閉社區的瓦期總開關,否則只關閉住家的開關價值不大,相對的控制火源比較重要,也比較可行。

 

安全衛生室主任 石富元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