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01 月 38 期
 
   

兒童專欄
贏在起跑點 - 談哺餵母乳的好處
幼兒期如何吃的健康
 
來兒醫許個願望吧
 
 
 
 
 
     

 

 

 

 

 

 

 

 


幼兒期如何吃的健康
內容下載 :
 

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新生兒人數逐年下降,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加上飲食西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原本單純的餵養行為,變得複雜且困難。幼兒期又稱學齡前期,是指滿週歲到六歲的寶寶,此階段是腦部發育及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良好且適當的營養是必需的。
幼兒期是飲食行為養成的關鍵期,此階段的幼兒容易處於食慾不穩定的狀態,因此父母不但需要為孩子的飲食把關,同時應具備多一些的耐心。幼兒在生長發育上需要的營養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的維生素(例如:維生素A、B、C、D、E、K等)及礦物質(例如:鋅、硒、鈣、鐵等)。從小養成寶寶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的習慣,才能幫助幼兒有良好的生長及發育,並為日後健康奠定基礎。

幼兒期的飲食特性:

  • 活動量明顯增加,與他人接觸機會變多,對外界環境的好奇勝於飲食的喜好,常因好玩而忽略進食。
  • 此時期的幼兒開始有自我的想法及意見,逐漸的對食物有個人的喜惡之分(包括:食物的味道、顏色、形狀、質地、溫度等),對於不喜歡的食物會拒吃,如果家長或照顧者一味的迎合其所好,容易造成幼兒偏食的行為。
  • 大部份的幼兒都喜愛甜食,除易引起齲齒(蛀牙)外,更應預防在不適當的時間下,因吃了甜食或含糖飲料所引起的食慾不振,進而影響其生長及發育的情形。
幼兒期飲食注意事項:
飲食型態的改變
母奶或配方奶的營養已無法滿足幼兒生長所需,一歲以後的孩子需要攝取包括六大類食物(如下表)的固體食物。每日所需的營養素應平均分配於三餐中,此時期對於固體食物的咀嚼及吞嚥之訓練是相當重要的。當寶寶滿六個月大時,其體內所儲存的鐵質含量會隨之下降,因此必需增加飲食(副食品)中鐵質的攝取,以避免鐵質缺乏。

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
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及不偏食等良好的飲食習慣必須從小養成,訓練孩子使用湯匙及筷子自我進食,可為日後飲食奠定良好的基礎。此時期的孩子開始對食物有喜惡之分,大人一味迎合要求,容易造成偏食的惡習。

均衡飲食的重要性
「藥補不如食補」,很多家長都擔心小孩輸在起跑點,從小尋求偏方或營養添加物的補充,例如:鈣粉、蛋白粉的添加,深信只要有買有添加,小孩生長就沒問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一歲以後,營養的獲得,應以天然的六大類食物為主,才不致增加身體器官的負擔及傷害。

引發孩子對食物的興趣
藉著與孩子一起進食、購物、看電視、看書等活動,介紹及討論各類食物,機會教育並增加孩子與食物的接觸,引發孩子對食物的興趣。

三正餐三點心的飲食模式
幼兒由於胃容量小,無法一次進食太多的食物,因此除三正餐以外,餐與餐間可補充點心,以提供足夠的營養素及熱量,幫助身高及體重的正常生長。
幼兒期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是希望幼兒能有適當營養的攝取,以達到良好的生長發育。一個具有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的孩子,通常性格是較穩定的。在此提醒家長,如不希望自己小孩輸在起跑點,請多花一些心思,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它將終生受用。

六大類食物
食物分類 食物來源
五榖根莖類 米飯、麵食、麵條、麥片、馬鈴薯、麵包、饅頭等
奶類 牛奶、乳酪、優酪乳等
蛋豆魚肉類 雞蛋、鴨蛋、黃豆、豆腐、豆漿、豆製品、魚類、蝦類、貝類、海產類、豬肉、牛肉、雞肉、鴨肉等
蔬菜類 青江菜、香菇、小黃瓜、空心菜、小白菜、芥菜等
水果類 蕃石榴、蘋果、西瓜、蕃茄、蘋果、柳丁等
油脂類 沙拉油、花生油、花生、腰果、瓜子、豬油等

資料整理自「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六大類食物介紹」:網址
http://food.doh.gov.tw/foodnew/MenuThird.aspx?SecondMenuID=16&ThirdMenuID=108

營養室營養師 翁慧玲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