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12 月 37 期
 
   

特別企劃
發燒話題
 
 
 
醫師介紹
 
 
醫療團隊
 
 
     

 

 

 

 

 

 

 

 


呼吸道融合病毒
內容下載 :
 

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是2歲以下小孩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它也是嬰幼兒急性細支氣管炎最重要的致病菌,幾乎每個小孩在2歲前都會感染過。每年大概有1~2%的小孩因感染此病毒而需住院治療,由於病毒的結構及人體無法產生完全的免疫力等因素,有不少的兒童感染過後會再次感染。

在溫帶國家,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明顯好發於冬季及春季。在台灣由於四季的變化較不明顯,所以好發季節也相對不明顯。但在台大醫院曾做過呼吸道融合病毒與季節的相關研究中,發現整年都有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病例,其中3 ~5月及8~10月為住院個案最多的月份。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途徑為飛沫感染接觸感染,感染後的潛伏期為2~8天。它喜好在人類的呼吸道細胞繁殖並破壞之,產生發炎反應,使細支氣管水腫及黏液阻塞,造成出現急性細支氣管炎,症狀包括喘鳴及呼吸急促困難;通常也會有咳嗽及流鼻水等的上呼吸道症狀,及少數病人會有哮吼症狀呈現。呼吸道融合病毒造成的急性細支氣管炎好發在2歲以下的小孩,感染後可能會有發燒的症狀,大部分發燒會持續2~4天。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病童若出現呼吸窘迫、活動力下降、脫水等情況即須住院治療。呼吸窘迫可藉由觀察呼吸速率(小於2歲呼吸速率大於每分鐘40~50下)及呼吸肌不正常用力(肋骨下緣凹陷、肋骨中間凹陷、胸骨上緣凹陷)來判斷。此外,高危險群的病童得到呼吸道融合病毒,較容易發生呼吸窘迫及嚴重的併發症。高危險群的病童包括先天性心臟病、早產兒、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及神經肌肉疾病患者等。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支持性療法,包括控制發燒、加強水分補充及物理性胸部拍痰;住院病患另可呼吸潮濕氧氣以增加細支氣管分泌物的排出。目前,支氣管擴張劑及類固醇的療效仍未有定論。而抗病毒藥物Ribavirin,因大部分無慢性疾病的病童是可以自行痊癒的,所以此藥物僅建議用在高危險群及嚴重併發症的病童。

因為呼吸道融合病毒為飛沫及接觸感染,因此主要的預防方法為加強洗手,在人潮擁擠或空氣流通不良之公共場所戴口罩,感染的病童須妥善處理其分泌物及加強個人衛生習慣。目前仍無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可以施打,對於高危險群的病童可考慮在好發季節每月施打一種人類單株抗體(Palivizumab)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早產兒是最常見的高危險族群,最近全民健保已經通過给付此藥給懷孕週數28週以下的早產兒,與懷孕週數35週以下之早產兒且患有慢性肺病的個案,符合條件者可多加利用。

呼吸道融合病毒為嬰幼兒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大部分孩童都會自行痊癒,但仍要小心發生呼吸困難的症狀,若得到此病毒感染需密切觀察病童的呼吸狀況,若有呼吸窘迫的徵象最好能立即帶至小兒科就診。

 

小兒部總住院醫師 戴君芙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