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12 月 37 期
 
   

專題報導
感冒了,怎麼辦?
預防感冒與飲食調養
 
頭部外傷面面觀
 
 
 
 
 
     

 

 

 

 

 

 

 

 

頭部外傷面面觀
內容下載 :
 

頭部外傷的嚴重程度依昏迷指數可分為輕度(13-15分)、中度(9-12分)及重度(3-8分)。急診室的醫師最害怕哪一種程度的頭部外傷?直覺上應該是重度的。其實不然,因為中、重度頭部外傷,處置很明確,插管、電腦斷層、照會神經外科,該做的全都做,完全不必猶豫,這些處置往往半個小時左右就完成,然後由神經外科醫師接手處理,可能是去開刀,或者送到加護病房觀察,急診醫師的工作就告一段落了。然而,佔大多數的輕度頭部外傷反而沒那麼簡單,是否安排檢查、照會神經外科醫師、是否把病人留下來觀察、能否讓病人出院回家,常常考驗醫師的經驗,家屬往往也擔心不已。偏偏頭部外傷是連續變化的疾病,即使斷層沒看到出血,也依照標準觀察八個小時,醫師判斷病人沒事回家了,但有可能過兩天狀況惡化又送回急診,再檢查才發現大量的延遲性出血,有時怎麼處理也挽回不了性命,或是遺留長久嚴重的後遺症,家屬常常無法接受,也難以諒解當初讓病人回家的醫師,許多醫療糾紛就這麼產生。但如果每個頭部外傷的病患都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暫留在急診甚至住院觀察,有可能醫院容不下那麼多的病患,醫療資源也白白浪費了。如何取得平衡,是值得思考與討論的課題;而民眾對頭部外傷若有較深入的認識,也能減少誤解。


頭部外傷是什麼?
「頭部外傷」是專有名詞,和一般的外傷不一樣,看得到的傷口其實不必太擔心,真正要注意的反而是顱骨內的「內傷」。頭部外傷的嚴重程度不一,由輕而重程度,有頭皮的擦傷、撕裂傷、瘀血、輕微腦震盪、頭骨骨折、顱內出血、廣泛性神經損傷,到無法控制的顱內壓過高甚至腦幹衰竭等,只要是外力引起的都算頭部外傷。病變不見得受傷當下立刻就產生,某些病患可能一開始意識清楚、檢查無異常,卻在數小時或數天之後才產生延遲性的出血,或是因缺氧或缺血的影響,使腦組織受損、腫脹甚至梗塞、壞死,又因腫脹使血液供應更不足,形成惡性循環。

頭部外傷怎麼處理?
輕度頭部外傷,一般不需手術治療,但需要密切觀察,主要是希望提早發現延遲性病變。依受傷方式、病患本身健康狀況以及檢查有無異常等,可在家中、急診、一般病房或加護病房進行觀察,重點主要是昏迷指數(意識清醒狀態)、神經功能(運動、語言等)、生命徵象等,一發現新的變化,應進一步檢查以偵測需手術治療之病變。

最嚴重的頭部外傷以手術治療不見得有助益,即使短暫獲得腦壓的控制,但因腦損傷過於嚴重或已呈現腦幹衰竭現象,病患最後仍可能走向死亡,這種情況或許已超過醫學的極限,應考慮朝向緩和醫療、使病患得以善終或是器官捐贈、遺愛人間來努力。

中重度頭部外傷則可能需要緊急手術和多種藥物治療介入:植入顱內壓監測器、開顱清除血塊、顱骨切除減壓等都是可考慮的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則依據電腦斷層結果以及術中腦壓高低、血塊部位及大小、腦水腫嚴重度而決定;藥物則以滲透性利尿劑、靜脈輸液、鎮靜麻醉藥等為主,另外視需要使用抗生素對抗感染、調整呼吸器以減少心肺負擔並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在加護病房中除了生命徵象外,水分及電解質平衡、有無感染跡象、有無器官機能衰退均是觀察與治療重點,而腦部的監測除了顱內壓高低外,可用經顱超音波監測腦血流、以腦波監測有無異常放電(癲癇)並控制麻醉深度,並適時以電腦斷層偵測是否有血塊或腦水腫等需手術介入之病變。

頭部外傷的後遺症
  1. 腦震盪後遺症:意識清醒的病患會有頭痛、頭暈、噁心感、記憶欠佳、注意力無法集中、睡眠障礙、平衡感失調等症狀,平均兩週內會逐漸改善,但也有病人拖延三個月以上仍感不適,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治療上除了減少勞心勞力的活動以外,藥物或能緩解症狀,但有時需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

  2. 腦損傷相關後遺症:運動、視覺、聽覺、平衡、認知功能等障礙,如同腦中風,因部位及嚴重度不同,遺留各種後遺症。

  3. 腦神經損傷:腦神經一共十二對,均是經過特定孔洞鑽出顱骨,司職顱顏部各種感覺運動功能,可能在遭受外力時受到拉扯甚至直接斷裂,導致暫時或永久性腦神經麻痺及功能障礙。

  4.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發生率約5~6%,好發於老年人或腦萎縮的病患,通常在受傷後4~6週才有症狀,且每個病人臨床表現不盡相同,有的像中風,有的像腦瘤,需提高警覺才能及時發現;治療上以穿顱引流手術為主,恢復大多良好。

  5. 癲癇:俗稱「羊癲瘋」,受傷的腦組織可能引起異常放電,造成肌肉痙攣或特殊神經功能障礙,牽涉腦部範圍廣時也可使病患昏迷。治療上需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短暫發作時只需避免病患跌倒受傷,若發作持續超過5分鐘,則應馬上送往急診處置。

  6. 水腦:顱內出血或腦受傷後,腦脊髓液的循環可能受阻形成水腦,造成腦壓上升及功能障礙,可發生在急性期或慢性期。手術置入腦室腹腔分流管是目前較常用的治療方式,但是否需要手術需作個別考量。

頭部外傷的復原期
長期而言,頭部外傷病患的照顧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復健,以改善腦損傷之後遺症;另一個是避免併發症的產生,如感染。急性期過後,顱內壓一般已獲得控制,生命威脅也解除了,但神經功能障礙往往已造成,需要更長的時間才會逐漸改善,有些功能則一去不復返,所以病患需要良好的復健,才能看到最好的進步,若功能無法恢復,也必須學習如何適應這些障礙,尋求社會資源的協助,方能給予病患最佳的復健,並將生活負擔降至最低。

結語
頭部外傷是現代常見的疾病,嚴重者消耗許多醫療及社會成本,輕微者暫時或永久地影響病患的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夠避免當然是最好,所以應該盡可能改善交通、工地、校園乃至家庭環境等安全。一旦發生頭部外傷,病患及家屬需瞭解發生後遺症之可能性,學習適應遺存障礙,方能走出人生的第二春。

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 蔡翊新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