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10年 09月 34 期
與我們連絡
 
 

專題報導
* 10年骨折風險評估
* 肺癌基因與標靶治療
* 台大醫院肺臟移植15年有成
:符號
 

 

 

 

 

 

 

 

 

 

 

 

 

 

 

 

 

 

 

 

 

 

 

 

 

 

 

 

 

 

 

 

 

 

 

 

 

 

 

 

 

 

 

 

肺癌基因與標靶治療

內容下載:
pdf

肺癌是世界各國最嚴重的癌症死亡原因。肺癌大致可分為小細胞肺癌(約佔10-20 %)及非小細胞肺癌(約佔80-90 %)。小細胞肺癌初步對化療反應良好,但普遍於之後失效。非小細胞肺癌被認為是起源於肺上皮細胞,並有多種亞型:包括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未分化癌及大細胞癌。採用含鉑的複合性化療對病人的存活率稍有改善,但卻明顯對病人有細胞毒性的副作用。因此,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分子的標靶治療出現後,人們對肺癌的治療有了許多樂觀的期待。

目前已有二種小分子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激酶抑制劑(EGFR-TKI)上市-艾瑞莎及得舒緩。臨床上發現,EGFR-TKI對女性、不抽煙、腺癌及東亞裔之肺癌患者有明顯的療效。近一步的研究發現肺癌細胞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與非小細胞肺癌對EGFR-TKI之敏感性有關。EGFR突變發生於外顯子(exon)18到外顯子21。其中最常見的是外顯子19之氨基酸佚失(deletion)、以及外顯子21的點突變L858R。此兩種突變對EGFR-TKI之敏感性也最高。而罕見的exon 20因插入(insertion)所造成的突變類型,對EGFR-TKI不具感受性。所以EGFR突變中,對EGFR-TKI療效仍有所不同。

東亞洲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EGFR 突變的盛行率比歐美高出二到三倍,因此對EGFR-TKI的療效也較顯著。但在未經篩選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中,只有大約30 %會對艾瑞莎及得舒緩具有感受性。最近有一個針對東亞肺腺癌無抽煙史或已戒煙之輕度吸煙者的臨床試驗,比較以艾瑞莎和卡鉑-紫杉醇作為肺腺癌第一線藥物的療效。結果發現整體不抽煙或輕度吸煙之肺腺癌病人,標靶治療組42%腫瘤會有顯著縮小。EGFR有突變者,標靶治療效果優於化學治療。但是對EGFR無突變者,化療組療效反而優於標靶治療組。仍有相當比率的肺腺癌還是沒有EGFR的突變,因此為了正確的治療,終究還是免不了要作EGFR突變的分析。

平均而言,有EGFR突變的病患在標靶治療後的8到12個月就會出現抗藥性。腫瘤是很複雜,同樣有EGFR突變的病患,有些使用標靶藥物只有效三個月,有些可有效到三年,治療效果差異很大。而且也不是有EGFR突變,標靶治療就有效。這些都還有非常多的變數,有待醫界繼續研究找出原因。

總結來說,藉由抑制EGFR來進行癌症治療的這個實例,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透過了解細胞中異常的分子,可以幫助達成臨床上的治療效果。在此同時,由於基因體的複雜性,在治療上必須要配合個別的基因資訊,採用不同的治療策略,才能逹到良好的醫療結果。

 

內科部主治醫師 施金元

 

top

 

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