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速食文化興盛,加上攝取過多紅肉與缺乏運動,造成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急速增加。大腸直腸癌原本就高居美國人罹癌排名的第二名,平均美國約每五個家庭就有一人有大腸癌。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癌症登記的資料,2007年共有75769人罹患癌症,而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從1995年的4,217人,至2006年首次超越肝癌,發生人數10248人,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2007年共10511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平均每五十分鐘就有一人得病。而癌症死亡方面,根據衛生署統計,2008年國人因癌症死亡人數為38913人,佔所有死亡人數的27.3%,而因大腸癌死亡人數則大約4000人,近13年來,標準化死亡率上升17%。
大腸直腸癌簡介
目前醫界普遍認為,造成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有很多,包括飲食(低纖維、高熱量、高動物性油脂食物)、家族遺傳、發炎性腸道疾病、吸菸都已經證實其相關性。
事實上,絕大多數大腸癌由癌前病灶(腺瘤性息肉)轉變而來,一般約需經過十年的時間產生癌變,這段時間內病患通常無症狀,也不會求診。而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息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而當患者感到嚴重腹脹與腹痛時,往往腫瘤已較晚期,錯過了黃金治療期。這兩個具有癌前病灶、發現之早晚決定疾病分期與預後的特性,使得大腸直腸癌早期篩檢顯得愈發重要。
如何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
定期的篩檢已經證實為防範大腸直腸癌最佳的武器;有多個大型實驗證實了糞便潛血檢查(f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BT)在篩檢上的效力;美國明尼蘇達州一項追蹤長達十八年的臨床研究更發現,每年定期作FOBT 篩檢可降低大腸直腸癌死亡率達21%。近年來,由於篩檢之推行以及大眾的警覺,加上治療上的進展,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已逐步降低。美國癌症協會亦呼籲所有年齡超過50歲的民眾,應進行大腸直腸癌的篩檢。
下表為美國癌症協會(ACS)建議之大腸直腸癌篩檢策略:
一般危險民眾
(50歲以上,無其他危險因子) |
1.糞便潛血每年一次
2.乙狀結腸鏡每五年一次
3.大腸鏡檢每十年一次
4.下消化道攝影每五年一次
5.電腦斷層大腸檢查每五年一次
|
高危險群民眾
1.具有大腸直腸癌或腺瘤性息肉病史
2.發炎性腸道疾病
3.具有家族病史(一等親罹癌)
4.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癌或家族性大腸息肉症家族病史
|
篩檢年齡應提前
可參考網站得到更詳細資訊
http://www.cancer.org/ |
其中,大腸鏡正確性最高且兼具治療效果,但其侵入性以及檢查時的不適,加上價格昂貴,臨床上並不適用於第一線的篩檢。相較之下,糞便潛血檢驗(f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BT)不具侵襲性,而且費用低廉、易於操作,近來又發展出更具專一性的免疫法檢查,是目前最適於大規模定期篩檢的工具,世界許多國家都已將其訂為健康檢查中必備的項目。
台灣大腸直腸癌防治
國民健康局自2004年,開始提供五十歲至六十九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糞便潛血陽性則建議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2004年至2008年,已篩檢約120萬9千人,發現1,298個大腸癌個案,且約三成以上屬於零期或第一期的個案。依據國健局資料,2008年50-69歲民眾近2年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比率達11%。
有鑑於此,國民健康局自2010年開始,大力推動四大免費癌症篩檢(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除了原本的各地衛生所之外,擴充服務範圍至全台200餘家公私立醫院。目前,臺大醫院亦提供此服務,只要您是50-69歲民眾,手持健保卡,至舊址2樓家庭醫學部之「整合性癌症篩檢門診」,就可以獲得包含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的全方位預防服務。
提醒您:天天五蔬果、每日動一動、兩年一篩檢,確保您的腸道健康。
|
家庭醫學部 住院醫師謝孟芸 / 主治醫師程劭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