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10年 01月 26 期
與我們連絡
 
 

專題報導
* 微創手術的最高境界 -
單孔腹腔鏡手術
* 神經母細胞瘤病患的福音 -
I123-MIBG & F-DOPA
:符號
 

 

 

 

 

 

 

 

 

 

 

 

 

 

 

 

 

 

 

 

 

 

 

 

 

 

 

 

 

 

 

 

 

 

 

 

 

 

 

 

 

 

 

神經母細胞瘤病患的福音 -
I123-MIBG & F-DOPA
內容下載:

核子醫學在神經母細胞瘤診斷的新進展: I123-MIBG & F-DOPA
*神經母細胞瘤為孩童第四種常見癌症,全台灣每年約新增30名病患(百萬分之4-8的發病率),這些病患中70%在診斷時均已是第三、四期,預後十分不好。本院於三年前成立神經母細胞瘤研究群,使神經母細胞瘤的二年存活率由64%提升至94%;現更透過與核能所合作,成功研發碘–123標記的MIBG,同時本院能自行生產氟–18標記的F-DOPA,可協助診斷與追蹤,對神經母細胞瘤病患而言是一大福音。

 

過去:多仰賴利用進口的化學物劑來協助診斷、追蹤
神經母細胞瘤的生化代謝表現非常多元化,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在不同的化學物質上(如碘–123標記的MIBG、碘–131標記的MIBG、氟–18標記的FDG、及氟–18標記的F-DOPA)可以構成不同的掃描試劑協助神經母細胞瘤的標靶、診斷與追蹤;而自1984年起,高劑量碘–131 標記的MIBG更可用於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由於國內病患數目不多,過去只能仰賴申請專案進口方式,不僅耗時、耗費、耗力,且常面臨廠商不願辦理致無藥劑可用。

 

現在:已自行研發並能例行生產藥劑,能協助早期診斷及後續追蹤
本院與核能研究所合作之自行研發碘–123標記MIBG,已獲衛生署審查通過;另一方面,本院正子中心更成功合成氟–18標記的FDG與氟–18標記的F-DOPA,現已能達到例行生產、供應的程度,不但可以早期診斷骨髓轉移,而且可以偵測腦部轉移,這是目前國內取得上述藥劑困難狀況下,初步因應措施所得令人振奮的結果。

 

未來:將研發高劑量碘–131標記MIBG,提供國人治療的新希望
未來本團隊將與核能研究所研發團隊合作進行高劑量碘–131標記MIBG用於神經母細胞瘤治療的臨床試驗,以求在傳統的手術治療、化學治療之外開拓一條放射藥劑治療的可能性。那麼,我國的病患也就不需千里迢迢遠渡重洋到外國進行這項治療了。

 

神經母細胞瘤整合式門診:
兒醫大樓 小兒科18診( 星期三上午) 張修豪醫師 ( 網路掛號 )

 

公共事務室

 

 

 

 

top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