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醫醫國
編/著/譯者:謝豐舟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年月:民國96年06月
|
「上醫醫國」,並非醫生去從政、去選總統,而是「讓一種疾病從台灣消失或減到最少」。在我的行醫歷程中,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三十年下來,倒也完成了台灣B型肝炎、唐氏症、先天性缺陷、地中海血等…的「上醫醫國」工作。
自 序
斜而不倒 .上醫醫國
做老師,當然就要「傳道、授業、解惑」,問題是「學生在那裡?」就我這麼一個婦產科資深教授而言一個醫學生七年的醫學院生涯,只有兩個小時出現在我的眼前一個小時是婦產科的大堂課,一個小時是婦產科的小組討論。
教學除了固定的講授內容,貴在隨機教學,啟發學生。我天天在醫院、在教室裡看到許許多多值得跟醫學生討論的好題材,只是「學生不知何在?」想來想去,電子信應該是最好的傳遞工具,因為每個學生、每個醫生都有帳號。因此,二年前,我開始就一些身邊的題材寫成「給醫學生的信」,然後請一位醫學生幫我張貼在醫一到醫七的電子班版上。我也就手中有的mailst寄給許多老師和主治醫師,希望這些訊息能夠像涯漪般地擴散出去。
帶著一股傻勁,我以每週一封的速度寫信,也用力地寄。起先,大家莫名其妙,為什麼憑空會接到我的電子信文章?會不會是吃錯藥?不過,慢慢地,在走廊、在餐廳、在電梯會有人跟我討論我電子信中的議題,連別校的老師見面也會提起這些電子信。看來這個策略是有效的。因此,我也就更積極地寫。
事情總要有個段落,因此最近我決定把這些信寫到60封,湊成一本書;一力面讓想陳述的議題比較完整,一力面也讓這些信留下一個完整的紀錄,因此有這本書的出版。
書一定得有個書名,想來想去,腦海裡浮現了「白色斜塔」四個字。《白色巨塔》渲木山崎曼子的暢銷小說,三度拍成電視劇,讓大家得以一窺大學醫院裡的愛恨情仇,而白色巨塔也成了大學醫院或醫界的代名詞。
說到「斜塔」,大家馬上想到的必然就是「比薩斜塔」。比薩斜塔建於1173年,它是比薩大教堂的鐘樓。工程建至第三層就發現塔身傾斜,建建停停,歷時177年才在1350年完工。當時塔頂中心線偏離中心已達2.1米,不過卻屹立不倒,成為「斜而不倒」的建築奇蹟。1972年發生地震,它的傾斜度由2.1米增加到5.2米,並且每年增加1厘米。1990年斜塔終於不得不關閉,由13名專家組成委員會,花了2500萬美元加以修正補強。終於在2001年12月重新開放,傾斜度從5.2米回到4.5米,估計可以再撐300年。
其實比薩斜塔除了傾斜之外,它也是一個很美的建築作品,更是世界遺產。它高54.5米(約20層樓高),樓高8層,全部以白色大理石砌成,每層由12~31根圓柱圍繞,頂層更是精雕細琢,宛如一頂皇冠。看來古樸嵩秀,是羅馬式建築的典範。小時候,在《美人如玉劍如虹》的電影中,看到年輕英俊的史都華格蘭傑,身手矯健地在斜塔的迴廊上與壞人鬥劍,斜塔的美至今還歷歷在目。
比薩斜塔在科學史上也有一席之地。1590年伽利略在塔頂做了自由落體的實驗,推翻了2000年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與重量成正比」的理論。學者還發現,此塔的本身就是一支75米高的「音樂管」,塔內音樂效果絕佳。
大學醫院也跟比薩斜塔一樣,有悠久的歷史,優美的建築。然而,在內在、外在環境的急速變遷下,這白色巨塔當然沒有辦法再魏然挺立,而像比薩斜塔一樣地,在重力的影響下,日趨傾斜。然而,比薩斜塔斜而不倒,到今天已經屹立不搖830年,它的傾斜反而為它帶來眾人的驚嘆與崇拜。
因此,本書名為「白色斜塔」,就是希望透過一個陽春教授的苦口婆心,白色巨塔能夠像比薩斜塔,成為科學史上,建築史上,人類文明進程上的一個奇蹟。
六十封信的前三十一封信,集結成《白色斜塔》一書出版後,讀者反應尚稱熱烈。因此,將其餘二十九封再集結成《上醫醫國》一書;「上醫醫國」的書名則取自第五十二封信:「上醫醫國」,並非叫醫生去從政、去選總統,而是「讓一種疾病從台灣消失或減到最少」,方法可以是預防、早期診斷或有效的治療;在我自己三十年來的行醫歷程中,總是抱著這樣的基本心態,一項一項地去做。由於環境的需求與機緣,倒也完成了台灣幾種主要疾病的「上醫醫國」工作,包括B型肝炎、唐氏症、先天性缺陷……。
筆者現在則致力於乳癌早期診斷的全面推行,希望使愈來愈多的乳癌能早早診斷,獲得治癒。至於書中的所有插畫,均係筆者本人的塗鴉;一力面彰顯素描的重要性,另一力面希望更能呈現文中的情境。是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