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腦神經科學
編/著/譯者:謝豐舟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年月:民國98年03月
|
自 序
The Impossible Dream(不可能的夢)
我一向相信,做為一個學者,若不將自己所學或自己的想法寫成專書出版,以供他人研讀.參考.評析,則「學者」生涯不算完整。因此近幾年來,自己以一年出版一本書為原則,勉力寫作。2005年出版「從基因體科學到基因體醫學」,介紹基因體在科學與醫學的入門知識,2006年出版「給醫學生的60封信之一-白色斜塔」,2007年出版「給醫學生的60封信之二-上醫醫國」,以自己混跡醫界近四十年的經驗,給醫學界一些諫言與期許。2008年出版了「台大真好玩」,這是彚集台大李校長請我寫給台大學生的電子信而成,此書旨在嚐試界定通識教育的範疇。2009年則把這幾年來自己有關神經科學的文章編印成「閑話神經科學」一書,希望能做為有意踏進神經科學領域者的墊腳石或敲門磚。
我從2005年好像著了魔般地在台灣大學推動神經科學,許多人都會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婦產科醫生會去推動神經科學?」或是「為什麼台灣大學的神經科學要由一個婦產科醫生來推動?」甚至曾有學術高層寫電子信給我,要我不要以「神經科學推手」自居。事實上,婦產科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發育(development):一個受精卵如何發育成一個具有各種器官的人。我們婦產科醫生將胎兒視為一個個體(fetus as a patient),在超音波之下,從妊娠九周就可以觀察胎兒的腦部發育一直到出生,我們也可以觀察胎兒脊髓的發育是否正常,更可以觀察胎兒在子宮中的四肢及軀體的運動、吞嚥、呼吸、排尿,甚至可以看到胎兒陰莖的勃起,更奇妙的是經由觀察胎兒水晶體的REM(rapid eye movement)運動,我們可以看到胎兒也會作夢。
這些其實都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表徵。
胎兒的主要先天性異常(major birth defect)發生率約為3%,亦即1000個胎兒,會有30個帶有major birth defect,其中中樞神經系統約10個,先天性心臟病8個、腎臟異常4個、四肢異常2個,剩下則分屬其他各種器官,因此診斷胎兒腦部異常:如無腦兒、水腦、空前腦症、小腦症、脊椎裂……其實是我們婦產科醫生致力多年且每天在作的工作。智障最主要的原因-唐氏症更是我30年來努力不懈的工作,從產前診斷的建立到產前母血篩檢的全面推廣,成功地使台灣唐氏症病患減少了至少百分之七十。目前則以微陣列晶片進行唐氏症基因表現的系統生物學研究,因此說筆者研究的是神經發育學(neurodevelopment)或神經基因學(neurogenetics)可說並不為過,接到那封要我不要以「神經科學推手」自居的電子信,令我啼笑皆非,這恐怕也是台灣神經科學遲遲未能起步的背景因素之一吧!
此書名為「閑話神經科學」可見不是正經八百的一本書,因此內容從基因體、音樂、語言、智力、經濟、建築、錯覺、睡眠到最抽象的意識(consciousness)可說五花八門,毫無章法。「閑話神經科學」這名字源起於台北愛樂電台Zoe主持的「室內閑話」,節目中古典音樂有關的話題,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所以本書中如此五花八門的內容也不足為怪。我是以一個門外漢的眼光來看浩瀚的神經科學,覺得可以引發門外漢對神經科學發生興趣的東西,就拿來介紹,希望此書能引領不同背景的人踏入神經科學的世界。當然,我雖對胎兒的神經發育學(neurodevelopment)略有所知,但神經科學的絕大部份對我仍是陌生的,因此,文章的內容多半來自Nature、 Science……等雜誌,為了傳達正確的訊息,有些免不了加以直譯再附上原文,以供讀者自行揣摩。
從2005年開始推動神經科學,雖然撞得滿頭包,血壓也升高不少,但總算台灣大學成立了校級的「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及時拿到5年5百億的經費購置了功能性MRI、micro PET等重型武器,建立了鼠類行為測試實驗室。最令人欣慰的是:原本沒人認為可能成立的神經科學專門研究所-Institute of Brain and Mind也己定案。對一個被認為對神經科學一無所知的婦產科醫生而言,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實現了一個不可能的夢想(An impossible dream come true)。
其實在整個過程中,我只是扮演一個dreamer的角色,或是某學長給我下的診斷:一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實際上,成就這些的還是台灣大學多年來默默耕耘不被囑目的上百位神經科學先進。在2005年9月24日-10月1日台灣大學神經科學週的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rebral cortical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我受邀致詞,令大家意外的是,我的講題竟然是The Impossible Dream,我的講詞如下:
The Impossible Dream
In May 2004, when we started to organize “NTU Neuroscience Study Group”, people said: It is
“The Impossible Dream”
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To fight the unbeatable foe
To bear the unbearable sorrow
To run where the brave dare not go
Rev. Martin Luther King Jr. on Aug 28, 1963 at the steps of the Lincoln Memorial in Washington D.C. gave the landmark speech “I have a dream” and in 2008 Mr. Obama became the first black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 have A Dream”
Let us not wallow in the valley of despair.
I say to you today, my friends that in spite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frustrations of the moment, I still have a dream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university) will rise up to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this cree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in the state (campus) of Alabama (Taida) little black boys (neurobiology) and black girls (cognitive science)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with little white boys (computation) and white girls (genomics) and walk together like sisters and brothers
We at Taida also have a dream
We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aida will be worldly renown for it’s neurobiology
We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aida will be worldly renown for its cognitive science
So, we
fight for the right without question or pause
be willing to march into the hell for a heavenly cause
try when our arms are too weary
On Oct. 1 , 2005 here we establishe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eurobi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Now, we can say
We have a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With our glorious quest
the university is better for this
That men scorned and covered with scars
Still strove with their last ounce of courage
To reach the unreachable stars
The Impossible Dream 是電影唐吉訶德傳的主題曲而We have a dream 是美國黑人人權領袖金恩牧師的歷史性演說 。這兩段文字,正好可以做為我在台灣大學推動神經科學的心路歷程最好的寫照。是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