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台灣醫院的規模多半是幾十床到幾百床的小型醫院,千床以上的規模寥寥可數。而且醫療內容比較單純,遇到各種緊急狀況時,按照一般的避難疏散原則就可以處理。可是最近二十年來,大型醫院競相成立,高樓層且超過千床以上的醫療機構比比皆是,而且隨著醫療的進步,重症及各種維生設備也增加很多,一般的火災疏散避難原則,恐怕已經不足以應付時代的需求。從七二九全台大停電、九二一地震、納莉風災、非典型肺炎以及一些醫院的火災事故,不只造成混亂造成醫療的中斷,更威脅了病患及員工的生命與健康。外在環境、建築硬體設計讓醫院面臨更嚴酷的挑戰。
醫院也是屬於大型公共場所,所以按照目前的消防法規是歸類於甲類場所,火災的自衛消防編組,如救護班、滅火班、疏散班、通報聯絡班、安全管制班成為基本的架構。可是在應變時,醫院的應變處置是和電影院、餐廳、百貨公司等採取同樣的步驟,感覺起來總是非常突兀,因為很多關鍵步驟並不相同,更何況像停電、停水、傳染病院內感染或是危害物質等,這些緊急事件要如何應變,更是困難。而配合各地緊急醫療網的建制,院外大量傷患事件的應變成為急救責任醫院的任務之一,大部份醫院的應變計劃急診大量傷患應變計劃,很少考慮到後續醫療的問題,也沒有考慮到醫院能否在災難中屹立不搖,繼續服務病患。隨著醫療機構規模的提昇及設備技術的複雜化,從十年來災難事件對於醫院造成的混亂及不協調,可以看出現有的法規、觀念與作業程序已經無法應付這種挑戰。
每次醫院發生緊急事件之後,大家都會注意到各個應變措施的缺失,然而在這些應變措施背後的緊急應變管理及減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以現階段醫院危機管理的觀念上,有幾個需要強化的地方:
- 缺乏全災害應變準備的觀念。
很多並沒有構成社區災害的事件,可能會對醫院中造成嚴重的威脅,例如停電對於一般家庭只是生活不便,但是在醫院卻可能造成重症病患的死亡。醫院要妥為準備因應的,種類非常多,不可能每個員工都熟記各種不同危害的應變細節,必須採取全災害應變管理的觀念,採取共同的應變架構及一致的應變措施,才能因應複雜多變的環境。
- 缺乏完整的緊急應變管理觀念。
目前只重視緊急狀況下的臨機應變,忽略了平日的減災預防、應變準備及善後復原規劃。緊急應變只是緊急應變管理中的一部份,必須要重視平日的預防,人員的訓練與演習,否則再好的指揮官也無法率領未練之兵去應變。
- 必須以管理科學來平衡『應變架構』及『應變規劃』。
緊急狀況需要考慮誰去做及做什麼,而且必須能夠用在各種情況下,所以順應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能變成非常空洞。其次,任務編組不能只以『法律責任』來界定,必須考慮執行者能否勝任、運作效率、控管幅度、權能的平衡、資源控管等問題。
- 缺乏應變準備評估機制。
應變準備不能只靠著真實災難來測試,『演習』與『評鑑』是主要的評估工具。台灣的演習,常成為超現實的戲劇表演,很少能反應真正的應變準備,而過去評鑑所重視的,是靜態與結果的呈現,評分標準也往往也與危機管理的觀念或實務不合,所以變成流於形式且失去專業的權威與尊重。
面對醫療日益精細且複雜化,社會及病患對於醫療品質及病患安全要求日益提高,而外在環繞各種災害、技術意外及恐怖攻擊威脅揮之不去的情況下,要建構一個安全的醫療作業環境,大幅提昇醫院緊急應變的觀念與能力是急迫且首要之事。這部分大致上有下列幾項:
- 完整的醫院危機管理。
完整的危機管理,包括預防及減災、整備、應變到恢復。應變工作,如通報、滅火、疏散、傷病患救護,過去比較受到重視,醫院災害的預防及應變準備工作,如危害分析、追蹤管考、演習評估方面,重視程度相對上就比較不夠。醫院危機管理需要專業介入,專業介入不只是在演習成果的評估,也包括了危害分析、演習設計、標準作業程序的制定、追蹤檢討與流程修改。評鑑也不只是行政查核的過程,指標的訂定、評估、後續輔導也都需要專業的介入,如此才能積極地讓醫院向上提昇相關的能力。
-
建立合乎管理科學的指揮架構。
指揮架構,不只是『誰上誰下』、『誰指揮誰』的問題,如何讓應變工作有效率地進行,達成組織的目標,需要緊急應變管理的精神。美國有醫院指揮體系(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HICS),本院在過去的兩年內舉辦多次國際研討會,將相關的體系運作引進國內,配合醫院緊急應變管理的觀念介紹,並且加以本土化,目前各界的接受度相當高,但是也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 務實而具體的緊急應變計劃。
應變計劃與指揮體系是一體的兩面。台灣災難應變實際案例中,大家都注意到指揮體系的脆弱,但是較少人知道空洞的應變計劃更是主因。指揮架構有如交響樂團的編制,而應變計劃乃是樂譜,沒有樂譜,樂團的編制再好也無法演奏。我們在推展HICS的同時,也同時建議系統化的結構式醫院緊急應變計劃。如此,比較能讓計畫具體而有可行性,同時容易學習及修改。
本院去年不幸發生火災之後,過去這半年除了手術房的重建外,也針對相關消防安全設施及員工的教育訓練做強化。這些設施的修繕及人員應變措施的強化,短期內已經看到明顯的成效。今年院慶學術研討會,更將以醫院緊急應變準備為主軸,邀請美日等相關學專家,針對先進國家的醫院防災及應變準備的理論及經驗做學術交流,期望能提昇國內醫院防災的專業能力,給予病患及員工一個安全的醫療環境。危機管理的落實與組織文化的再造,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這些不只需要專業介入從教育訓練著手,要逐步完成醫院安全文化的改造,這長遠之路需要你我的攜手前進,醫院的安全,需要所有人員的關心與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