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報紙,假鈔、偽卡的新聞屢見不鮮,其實除了假鈔、偽卡在國內橫行外,「假藥」也正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無聲無息地攻城略地。相信您也會擔心自己或是家人服用到藥品是否有問題?其實維護用藥的安全,你可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呢!
您知道何謂「假藥」嗎?一般所謂的假藥,指的就是「偽藥」或是「禁藥」,在藥事法第二十條中對於「偽藥」有很明確的定義,藥事法中所稱的偽藥,係指藥品經稽查或檢驗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
- 未經核准,擅自製造者(不包括非販賣之研究、試製之藥品)。
- 所含有效成分之名稱,與核准不符者。
- 將他人產品抽換或摻雜者。
- 塗改或更換有效期間之標示者。
偽藥有可能是在標示上蓄意欺騙其特性或來源,也有可能是含或不含正確有效的成分,或是有效成分不足,偽造包裝等。此外,若是藥品為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明令公告禁止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之毒害藥品,或是未經核准擅自輸入者(旅客或隨交通工具服務人員攜帶自用藥品進口者除外),則稱為「禁藥」。
早期的偽藥多半不含有效成分,雖讓民眾白白浪費金錢,至少不造成太大的危害;但民眾吃了無效藥品,下次可能不再上門,所以有些偽藥已加入有效成分,只是劑量未必拿捏得宜,成分未必精純,更糟的是可能混有有毒物質,讓人吃出毛病,甚至延誤疾病的治療,不僅無益病情,浪費金錢,甚至有害健康。仿冒為何如此猖獗呢?主要是因為從大陸、印度等地可容易的取得價格低廉的藥品原料,且製劑技術門檻又不高,只要具備打錠設備,或是人工裝入膠囊,略加包裝,再印刷出類似真品的外盒,就能推出市面,獲取暴利。近年來,偽藥集團更為了逃避法律制裁,透過在國外設立網站,然後寄發英文電子郵件來促銷,而這類網站通常會提供大瓶裝的藥品,低價促銷,而寄件者的地址或姓名不詳,以致難以追查。
為避免服用到偽禁藥,民眾需要提高警覺,方能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把關,以下有一些分辨真假藥品的小撇步,提供您作為參考。
小撇步一:勿到非正規場所購買藥品。
若遇身體不適或有醫療需求,應先行就醫,經醫師診斷後開給處方,再將處方箋,交合格的藥師調劑。以臺大醫院為例,我們一定向合格的廠商進藥,即使是經銷商也必須有原廠的授權書,透過嚴格的把關,保障病友用藥安全。民眾切勿到非正規販賣場所(檳榔攤、市場、餐廳、國術館等)自行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之藥品,以免發生無法預期之副作用或併發症,治病不成反傷身。
小撇步二:檢視藥品包裝是否有完整的標示
凡是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准製造、輸入的藥物(藥品及醫療器材),依規定於其標籤、說明書或包裝上,應分別刊載以下事項:廠商名稱及地址、品名及許可證字號、藥品分級類別、製造日期或批號、主要成分含量、用量、用法、適應症或效能、副作用、禁忌及其他注意事項、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等。您可以檢視所用的藥品是否有完整標示,更可藉由藥品許可證字號辨認藥品種類,若是藥品的標示不清,較有可能是不合格的藥品。
例如:「衛署成製字第○○○○○○號」,表示衛生署核准製造的成藥許可證字號。「衛署成輸字第○○○○○○號」,表示衛生署核准輸入的成藥許可證字號。「衛署藥製字第○○○○○○號」,表示衛生署核准於國內製造的藥品許可證字號。「衛署藥輸字第○○○○○○號」及,表示衛生署核准由國外輸入的藥品許可證字號。「衛署菌疫製字第○○○○○○號」、「衛署菌疫輸字第○○○○○○號」,表示衛生署核准於國內製造或由國外輸入的生物製劑許可證字號。
目前衛生署已將藥物許可證資料建置於網站上供民眾查詢,想確認使用的產品是否為合法藥物時,可至衛生署網站藥品許可證查詢系統,查詢所使用之藥品許可證相關資料。
小撇步三:檢視藥品的包裝
您可以檢視藥品外盒質感如何?紙質好不好?圖案是否清晰?色彩勻稱?有無中文標示?初步的分辨是否為真品,不少處方藥物,外包裝有防偽標籤,外包裝有時候也會不定期推出新樣式,以避免仿冒。
小撇步四:檢視藥品的仿單
通常偽藥的仿單,紙張質量差、文字欠清晰、墨色輕重不一、版面排列有誤、用詞不當,甚至有錯別字,有的廠商及產地的資料不全,或是只有廠名,沒有廠址等資訊。
小撇步五:察看藥品
一般而言,真藥的顆粒均勻、不易捻碎,能迅速溶解。而偽藥的顆粒大小不一,易褪色、易捻碎,捻碎後有澱粉粉樣感覺,錠劑溶解速度緩慢,品質不良,往往容易發生變色、粘連、破裂、沉澱、發黴、腐敗等變化。
小撇步六:善用政府提供之網路辨識資源
為協助民眾辨識偽禁藥品,衛生署網站(http://drug.doh.gov.tw/)已建置藥物資訊網等資料庫,將常被查獲的違禁藥品,由廠商提供訊息,以圖例和文字的方式教您分辨真偽,供民眾查詢參考。例如:家庭常備的正露丸,外盒包裝上寫註冊和HK等字樣是假的,沒有喇叭牌三個字和日本的字樣,認清是登錄才是真藥。壯陽藥品威而鋼外包裝要認清防偽雷射標籤,愛美女性最愛的諾美婷外包裝人型標示立體凸起金屬色澤才是真的,偽藥立體感比較差顏色也相對模糊,老人家愛用的維骨力要認清白色瓶蓋上的紅色註冊商標等,您可以上網得到進一步的資料,替自己健康把關。
以上六個小撇步提供您初步辨識的技巧,然因仿冒產品幾可亂真,有時辨識不易,一般民眾光從外觀上恐怕很難辨識,最好的方法還是對於可疑產品,儘速向衛生主管機關檢舉,交由專業人員協助判別,為了自身與您的家人生命健康與用藥安全,在選購藥品時應特別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