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01
前期內容 最新消息 文藝走廊 發燒話題 醫療團隊 保健園地 臺大書展 醫師介紹 臺大花絮
 
 
* 我該掛哪一科?
* 台北市身心障礙鑑定申請
* Mom 的點點滴滴-婦女尿失禁
*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
 我該掛一科?
 
 
我兒小四/就讀深坑國小/學校檢查說心臟有雜音及生長發育不足,建議看兒童心臟專科和兒童新陳代謝遺傳科。不知貴院此二科是否有此門診,白天或晚上皆可。煩請告知,謝謝。
回覆:
 
 
94年左部乳房切除,做化療,97年5月做正子全身檢查,9月做斷層掃描檢查,發現轉移到肺部,安排10月做骨髓檢察,希望能安排在9月中做檢查,請介紹科別及醫生。不甚感激,謝謝。
回覆:您可掛診「腫瘤醫學部」,乳癌方面的醫師。(如:楊志新、郭頌鑫、林璟宏)
 
 
網路掛號 網址: http://ns1.mc.ntu.edu.tw/webadministration/
 
健康教育中心  TOP
 台北市身心障礙鑑定申請
 
 
遠遠看著帽伯一拐一拐的走過來…
帽伯:水雞!水雞!(大聲喊)
水雞:唷!帽伯什麼代誌呀?你的腳是安怎啦!
帽伯:阿兜走在路上被一個騎著豪邁125機車ㄟ青阿長撞到啦!(青阿長 譯:冒失鬼)
水雞:是唷!你那ㄟ甲衰…
帽伯:就是講嘛,我已經這麼老啊!才剛沒頭路,現在又擱出車禍,實在是有夠衰!我想要去申請殘障手冊可以嗎?
水雞:不過聽說這『有規定』唷!
帽伯:有影無?
水雞:真ㄟ啦!
帽伯:那是要怎樣申請?
 
 
身心障礙者鑑定申請程序:
 
請向戶籍所在地區公所社會課提出申請,發給身心障礙者鑑定表後,至指定之鑑定醫療機構辦理鑑定,鑑定完成後,醫療機構再將鑑定表送回衛生局(民眾不能將鑑定表自行攜回),經複審符合行政院衛生署所定「身心障礙等級」者,鑑定表會移交區公所製發身心障礙手冊,區公所會再通知領取身心障礙者手冊。
 
 
應準備文件:
  1. 申請人國民身份證影本( 未滿 14歲未請領國民身份證者檢附戶口名簿 )、印章。
  2. 申請人 3 個月內 1 吋半身照片 3 張。
  3. 委託申請者須檢附受託人之個人身份證明文件、印章 (或簽名)。
 
 
醫療事務室 張惠銀  TOP
 Mom 的點點滴滴-婦女尿失禁
 
 
「治療師,我每次咳嗽、打噴嚏都會感覺到尿跑出來,造成褲底濕濕的,這是什麼症狀啊?」
 
「我現在走路走快一點,或是小跑步就會感覺到尿一直漏出來,害我現在都不敢出門找朋友或是辦事情,怕被別人知道我會漏尿…」
 
這是物理治療門診時,聽到許多婆婆媽媽們困擾的問題,這種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現象就是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應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則是咳嗽、打噴嚏、大笑、拿重物、或起身、跑跳時,發生尿液滲出的情況。這是因為腹部壓力增加時,骨盆底肌以及骨盆的韌帶組織不能有效支撐膀胱頸而造成。主要發生在女性,尿失禁的盛行率伴隨年紀而增加,中年婦女約30-40%之盛行率;這些與年紀老化、女性過更年期有關。自然生產過後的婦女,因為懷孕本身及懷孕期間賀爾蒙的改變,會使骨盆底肌肉鬆弛無力;骨盆部位的手術也可能會影響這些肌肉的張力;此外,持續的用力排便、慢性的咳嗽、體重過重、長期的提舉重物、下背痛,也會導致骨盆底肌肉變弱、無力。
 
 
*骨盆底肌(pelvic floor muscle)(左圖),顧名思義就是收縮包覆於骨盆底部,自恥骨聯合背部延伸至尾椎,介於兩邊腸骨壁之間的支持層;這片肌肉掌控著女性生殖泌尿道(即尿道、陰道與肛門)的開口,並支撐著膀胱、子宮與直腸的重量;骨盆底肌運動(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則是藉由反覆的收縮訓練肌力、強化骨盆底支撐功能,在腹內壓增加(咳嗽、打噴嚏以及身體出力等動作)之前或同時,適時地收縮骨盆底肌,以避免膀胱頸或是尿道的下降而漏尿。
 
 
骨盆底肌肉運動又稱為凱格爾運動,1952年美國婦產科醫師凱格爾(Kegel)發表的研究,教導婦女收縮陰道以及肛門的動作,其中84%婦女尿失禁症狀可以痊癒,故此運動一開始被推廣時,即以凱格爾運動的名稱來推廣;然而近年來,醫學界漸漸以骨盆底肌運動的方式增加大家對於這塊肌肉的熟悉性。近年來骨盆底肌運動療效的臨床隨機取樣研究,應力性及混合性尿失禁婦女的痊癒與改善率介於56%至70%;有的研究更顯示44-69%的應力性尿失禁婦女經過骨盆底肌訓練後可以痊癒。
 
 
「正確的」收縮骨盆底肌是訓練中最重要的第一步;收縮骨盆底肌時,建議初學的婦女在平躺、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膝彎曲的姿勢下練習肌肉收縮,避免用力地縮小腹、屁股抬高及兩腿夾緊等代償動作,注意身體放鬆,骨盆底肌收縮時不要憋氣。骨盆肌肉正確收縮時會感覺到陰道、肛門口附近的肌肉有向內縮、往上提的感覺。治療師會以意向的方式教導初學者,像是想像在公共場合突然想要放屁,但卻要忍住的情形,試著讓這個收縮持續幾秒,直到力量變小然後放鬆;漸漸地增加收縮的強度,然後反覆練習收縮與放鬆。建議收縮運動頻率與次數,以每次收縮達到10秒為目標,放鬆也要10秒,一回6-8次,每天3-5回。持續運動大約10分鐘,每日至少三次,任何情況下若感到肌肉疲勞即應停止運動。
 
 
當婦女熟悉如何正確地做出骨盆底肌肉運動後,不論在任何姿勢下,坐著、站著、快步走,甚至工作中、做家事等日常功能性活動都可以進行骨盆底肌運動練習。一般人在正確運動約2星期後,不自主漏尿的症狀即初步見效,2-3個月可達治療目標;假使沒有效果或是反而更嚴重時,即有可能是練錯動作,因為骨盆底肌肉位於身體的深層,所以約有1/3的病患無法做出正確的骨盆底肌收縮,故此最好儘早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確定可做出正確動作,幫忙改善尿失禁的困擾。
 
 
然而除了運動之外,搭配以下的健康常識,更可以讓膀胱永保安康!
 
 
 
常識篇
 
正常人一天的排尿次數不超過 8 次(包括晚上的 1次),不良的膀胱習慣或生活習性,會導致膀胱控制不良,甚至引發頻尿、漏尿或是反覆性下泌尿道感染問題。
 
  1. 不要養成「看到廁所,就順便去上一下吧」的觀念,因為那將會使你的膀胱容量漸漸變小,應該等有尿意時才去。
  2. 如廁時要放輕鬆、不要急著離開,讓膀胱有足夠時間把尿液排淨;不要在如廁時中斷尿流(尿到一半故意把尿停住!)練習骨盆底肌收縮,這樣會引起尿不乾淨、餘尿過多的問題。
  3. 每日平均分次飲用約1500-2000 cc的水分,依據天氣冷熱、活動量多寡來調整攝水量,避免刺激頻尿,水不是喝越多越好!
  4. 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料,如茶、咖啡、可樂等,會刺激膀胱,應該少喝。
  5. 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並多攝取高纖維食物以避免便秘,因為長期的用力解便會拉扯骨盆底肌肉,使肌力變弱。
  6. 避免重覆性下泌尿道感染:
    • 不要過度清潔會陰部。
    • 注意衛生紙清潔的方向,應該由前往後(由尿道口往肛門)擦拭。
    • 保持會陰乾爽,穿透氣的棉質或麻質內衣褲,避免緊身褲、彈性襪。
    • 一天攝水量不可少於1000cc,(除非有特殊情況如胃病、心臟或腎臟功能障礙,請依據醫師的指示飲水),多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蔬菜水果。
    • 一天解尿次數在清醒的時間不可少於3次,避免過度憋尿。
 
 
漏尿造成婦女衛生清潔與社交活動的困擾,並非只有傳統的開刀與吃藥才能改善或痊癒,利用運動、保養膀胱的小常識是改善婦女尿失禁的第一步。不可否認的,想要維持效果和預防尿失禁再發的不二法門,就是持之以恆的運動訓練,藉由運動的訓練,可以擺脫褲底溼答答的煩惱,告別尿失禁,迎向彩色的人生。
 
 
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 遲舒云 TOP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常見自體免疫的慢性關節炎,其詳細致病機轉至今仍不明。一般認為和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如:感染、抽菸等)有關。其總體發生率約1-2%,男女的比例為1:3,發病年齡主要在30-50歲間。此病以侵犯關節為主,多數病人常伴有晨間關節僵硬、對稱性關節炎、手部關節炎等臨床表徵;但此病亦會侵犯關節以外的器官(如:心臟、肺臟、腎臟、肝、脾、肌肉、眼睛、神經、淋巴腺、血管等)。因此,它被視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常因骨骼及軟組織受破壞而導致關節變形,進而影響其關節的正常功能。其治療的主要目標在於:減緩關節疼痛與發炎、維持關節的正常功能、減緩骨骼、軟骨及軟組織受破壞,使病人日常活動不受影響而維持好的生活品質。
 
 
 
疾病初期以非藥物治療(如:適度休息與運動、藉由輔具或物理治療以減緩關節不適)為主,針對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的病人才會繼續採取藥物或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選擇上,以疾病改變抗風濕藥物(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為主,包括:methotrexate (Methotrexate®; 滅殺除癌錠)、hydroxychloroquine (Plaquenil®; 必賴克瘻膜衣錠)、sulfasalazine (Salazine®; 撒樂腸溶錠)、leflunomide(Arheuma®; 雅努麻錠)等,由於這些藥物的最佳療效均需一段時間才會出現(約二至三個月),因此常會併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或低劑量類固醇作為輔助性治療。使用這些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藥物對胃腸道產生的刺激,一般可以藉由藥物隨餐服用或分次服用加以緩解這些不適,藥物引起的皮膚紅疹則可以局部使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加以緩解,leflunomide與methotrexate誘發的肝指數異常、hydroxychloroquine引起的視覺退化或leflunomide、methotrexate與sulfasalazine造成病人骨髓抑制而影響血球分化等的副作用,只要在醫療人員給予適當的劑量與嚴密的監控下就可以有效降低這些副作用的產生,另外,也可以適度補充葉酸以減少methotrexate所造成的口炎產生。由於生物科技的發展迅速,目前也有許多生物製劑可作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選擇,包括:etanercept (Enbrel®; 恩博凍晶注射劑)、adalimumab(Humira®; 復邁注射劑)、rituximab (Mabthera®; 莫須瘤注射劑)等,這些藥物多以皮下或靜脈注射為主,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膚發癢或發紅反應,可以藉由使用抗組織胺與類固醇減少這些不適,由於這些生物製劑主要的作用是抑制病人體內過強的免疫反應,因此使用者也可能因免疫能力被過度抑制而容易遭受感染,對於容易反覆遭受感染的病人,則必須經醫療人員審慎評估後才能使用這些藥品。上述藥物必須在醫療人員的指導與監控下使用,才能安全有效地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造成的不適,病人切勿擅自使用或停藥,以免影響疾病的控制。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至今仍有待研究,目前的治療僅能緩解疾病所帶來的疼痛以及減緩疾病發展的過程,無法完全治癒疾病,因此病人在使用藥物時,請務必遵從醫療人員的指示才能有效減緩病情的惡化,除了醫療上的協助外,家人的扶持與關心對病人而言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健康,來自於病人、醫療人員與家屬三方面的綿密配合與努力。
 
 
 
參考資料:
  1. Gaffo A, Saag KG, Curtis JR.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6; 63: 2451-65.
  2. Chen SW. Rheumatoid disorders. In: Koda-Kimble MA, Young LY, editors. Applied therapeutics: the clinical use of drugs. 9th ed. New York: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9. p.43-1~43-33.
  3. Schuna AA.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DiPiro JT, Talbert RL, Yee GC, Wells BG, Posey LM, editors. 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08. p.1505-17.
  4. Kountz DS, Von Feldt JM.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 primary care perspective. J Fam Pract. 2007;56(10 suppl A):59A-73A.
  5. Simon LS.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04; 18: 507–38.
  6. Luqmani R, Hennell S, Estrach C et al.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 and British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first two years). Rheumatology 2006; 45:1167–9.
  7. Meyer O, de Bandt M, Berthelot JM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format for choosing a second-line 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after failure of 6 months’ first-line DMARD therapy. Joint Bone Spine. 2007; 74: 73-8.
  8. Fleischmann RM.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Biologic Therap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Can the Clinical Trials Be Accurately Compared? Rheum Dis Clin North Am. 2006; 32(supp 1): 21-8.
 
藥劑部藥師 黃彥銘  TOP
 
版權所有©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