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01
前期內容 最新消息 文藝走廊 發燒話題 醫療團隊 保健園地 臺大書展 醫師介紹 臺大花絮
 
 
* Easy washing - 會唱歌的水龍頭 
* 一位器官捐贈者家屬來函的省思
* 舊址市定古蹟修復工程
 Easy washing - 會唱歌的水龍頭
 
 
水龍頭會唱歌? 真的嗎! – 護理人員的創意巧思,不僅可以提高洗手正確率,還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新型專利權喔!
 
 
*衛生署與疾病管制局多年來持續推動「洗手」的各種活動,本院配合此政策多年來持續推動「手護神運動」,目的在提高洗手的正確率,以降低院內感染的機率。而正確洗手最關鍵的步驟是「搓揉雙手10-15秒」,院方除提供完善的洗手設備如感應式水龍頭及乾洗手液等,進行洗手之教育訓練、宣導及監測機制;我們以馬錶實際觀察同仁們洗手平均搓揉時間為7.3秒、最短的為2秒,結果呈現「正確率偏低」!既然正確的洗手,可以去除手上細菌,減少院內感染的機率,到底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改善此現象呢?
 
 
俗諺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我們發現醫院裝置的感應式水龍頭,雖然提供了免接觸式開關供水,但無法提醒洗手關鍵步驟的「搓揉雙手10-15秒」。對於要洗手的人,提供關鍵步驟的搓揉手部有效去菌時間的参考依據,就能提升正確洗手的機會。因此,護理人員在腦力激盪後,並將構想發展成為作品-「Easy washing - 會唱歌的水龍頭」,幫忙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病房護理站的感應式水龍頭,加上使用電子紅外線偵測開關信號模組,當接受訊號後開始洗手程序,先將洗手的步驟:濕、搓、沖、擦,以自動計時器作為控制時間的工具,再將雙手搓揉時間10-15秒設定為音樂聲。如此,就可以以音樂聲作為計算時間的客觀測量工具,可以提醒每一位洗手者,正確洗手搓揉的時間,達到洗手有效的去菌效果,減少藉由醫護人員或探病民眾之手散播細菌的機會。
 
 
「會唱歌的水龍頭」使用後發現洗手搓揉時間平均為15.2秒,提供正確洗手關鍵步驟-「搓揉雙手10-15秒」之具體成效,目前「會唱歌水龍頭」已通過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新型專利申請,並獲得97年度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護理創新競賽佳作獎。
 
另提醒就醫民眾,會唱歌的水龍頭因為目前在本院為測試使用階段,故尚未全院使用。
 
百聞不如一見,請點選影音檔,來瞧瞧這神奇的-『會唱歌的水龍頭』
 
 
  護理部 游惠珠、陳曉萍  TOP
一位器官捐贈者家屬來函的省思
 
 
*最近收到一張卡片,打開一看,是一位器官捐贈者家屬江小姐寄來的感謝卡,看著卡片,我的思緒飛回到一年多前……。
 
 
江小姐的哥哥喜愛駕駛重型機車,考了三次駕照,好不容易才獲得通過;沒想到卻在拿到駕照的第四天晚上,在開心地與朋友逛完夜市騎車回家時,為了閃避一位突然衝出來的老人家而滑倒;雖然戴著安全帽卻仍有頭部外傷顱內出血現象,經送醫緊急搶救後被判定腦死。家人感念他生前熱心助人,決定幫他捐出器官,讓有需要的病患能夠重生。
 
 
當時江小姐告訴我,哥哥在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半工半讀分擔家計,但在發生車禍前不久,原來從事清潔工作的媽媽失業了,而江小姐本人還在大學就讀,小妹也尚在國中就學,因此全家的經濟重擔就全靠在便當店工作的哥哥支撐。哥哥驟然離世使得家庭經濟來源因而中斷。
 
 
身為社工師,在器官捐贈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除了提供捐贈者家屬情緒支持外,就屬協助處理後續喪葬及補助事宜,我趕緊尋覓適當的慈善團體協助處理江先生的身後之事。在過程中,江小姐常常問起器官受贈者術後的恢復情形,在聽到受贈者逐漸康復的訊息後,只見她默默的呢喃,似乎在告慰天上的哥哥又多幫助了一個人。
 
 
擔任器官捐贈勸募及相關社會工作多年,我覺得如何提供器官捐贈家屬情緒支持是一件艱難的工作,因為器捐者往往早上還是好好的一個人,與家人互道早安、共享美味的早餐、開心地出門…,一切如昔;突然間家屬在辦公室或是學校接到惡耗,趕往醫院後看到的已是插著呼吸器躺在加護病房的親人。面對著不再醒來的家人,家屬情感上的落差與悲痛實在無法言喻,在當下要提供他們情緒宣洩的出口,就像在進行不可能的任務一樣,有時成功,但遭到拒絕也是家常便飯。
 
 
曾有一位捐贈者的太太在丈夫捐贈器官4年後的一次聚會中告訴我,當事情發生的時候,理智上知道丈夫已經死了,但是心裡很混亂、很累,什麼訊息都聽不進去。直到丈夫的喪事辦完,才感覺到丈夫真正的離開了,那時寂寞、空虛、與無助從四方襲來,才是痛苦的開端。
 
 
接到江小姐的感謝卡,讓我感到高興,因為會關心別人、感謝別人,代表她已經漸漸走出悲慟(bereavement)。雖然前面還有一段辛苦的路要走,但是從她來信的舉動,讓我相信她一定可以做得到!
 
  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朱志奇 TOP
 舊址市定古蹟修復工程
 
*
圖片引用:台灣鳥瞰圖 莊永明著 遠流出版社
 
本院前身為「大日本台灣病院」,於明治28年(1895)創設於大稻埕千秋街;於明治30年(1897)遷建至明石町新北門街(今現址),其建築構造多為木造建築,明治39年(1906)全院木造建築均發現有白蟻劣化,及空間不足使用情形,故於此年擬定全院改築計畫,並於明治40年(1907)起進行改建,至昭和16年(1941)院區大致完成改建。
 
 
舊館於民國87年3月25日,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其立面呈現對稱、正面性、中央焦點,並廣泛採用希臘的古典柱式、山牆、文藝復興的圓頂、老虎窗、拱卷等形式語言,構造中更可看到嘗試階段的混凝土構造。
 
 
97年度「舊址市定古蹟修復工程」已於97年9月10日決標,於97年9月30日開工;即將對於日治時期古蹟建築展開修復,此次施工範圍為舊址入口車寄、第一及第二棟煉瓦造外牆、木窗、屋瓦、中央塔樓、銅皮屋頂、塔家、鑄鐵落水管等,施工工期長達1年。為光復後第一次大規模修復行動,期望再現歐風巴洛克時期建築風華。
* *

二東立面紊亂不堪的管線

利用這次修復將二東立面管線下移,
並加以美化,恢復古蹟建築生命
 
 
 
您不知道臺大醫院市定古蹟的二、三事
 
  • 先人的『足跡』-
*
這是「洗腳手」的地方
 
由於日治時期日人重視臺灣的統治及公共衛生,對於當時台灣還算農耕社會,先民多穿木屐,日人規定進入醫院時一定要將雙腳及腳上木屐洗乾淨才能進入,照片中可看到設有扶手、地面排水孔及已經拆除的水龍頭遺跡,大家有注意到嗎?!這是「洗腳手」的地方。參考文獻:徐裕健(2008),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舊址市定古蹟修復計畫,耆老訪談。
 
 
  • 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
 
照片1 照片2
照片一:中渦捲柱頭為變形的Ionic order,中間為芼莨葉裝飾,中間拱圈有頂心石(key stone) 照片二:為Doric order
 
本院建於1916年建築設計為近藤十郎,採用「巴洛克」裝飾,立面風格採用「英國維多利亞」風格(蠻複雜的)。 希臘建築三柱式陶立克(Doric order)、愛奧尼克(Ionic order)、科林新(Corinthian Order),主體建築採用Doric order及Ionic order,照片一中渦捲柱頭為變形的Ionic order,中間為芼莨葉裝飾,中間拱圈有頂心石(key stone),照片二為Doric order。
 
參考文獻:漢寶德(2004),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臺大醫院西址古蹟(一、二東西建築)修復計畫先期調查規劃,頁55, 頁70~73。
 
 
 
*
  • 山牆牛眼窗-
 
山牆花飾大量採用熱帶水果,除了香蕉以外各位還看出什麼水果呢。
 
參考文獻:漢寶德(2004),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臺大醫院。
 
  工務室 吳偉華 TOP
 
 
版權所有©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