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01
前期內容 最新消息 文藝走廊 發燒話題 醫療團隊 保健園地 臺大書展 醫師介紹 臺大花絮
 
line-project
  兒童醫療大樓的肇建者-呂鴻基教授專訪
  夜夜好眠不是夢-談睡眠衛教
  預防慢性病-吃出健康營養人生
 兒童醫療大樓的肇建者-呂鴻基教授專訪
  記者很榮幸的能在本報一系列的專訪本院兒童醫療大樓的歷屆籌備處主任中,訪問到兒童醫療大樓的肇建者-呂鴻基教授;呂教授現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但早在民國69至75年他在台大醫院擔任小兒部主任之前,便對兒童健康的議題非常關心,在擔任主任後,更積極的投入,並努力營造一個兒童保健及醫療的安全環境,訪問一開始呂教授即提到重點:
為什麼要辦兒童醫院?
呂教授在擔任主任時,即發覺許多民眾把重症病患送到台大醫院,當時台大醫院是民眾公認的全國小兒科的後送醫院,是人員最多、設備最好且也是最後一站的地方。但呂教授每天在巡視重症病患時,深感到如果我們的設備水準能夠像歐美先進國家的兒童醫學中心一樣,那就可以救治更多的病患,加上呂教授曾在美國哥大的Babies Hospital進修二年,瞭解國外小兒科的規模及制度,呂教授認為像台灣這樣的地方,也應該需要有一個國家級兒童醫院(需設備夠,分科也夠),才能妥善的照顧全國兒童的醫療健康。
 
當時台大醫院大樓正開始整建,於是呂教授即向台大醫院整建委員會提出了建立兒童醫院的建議書(民國73年5月)。整建委員會的委員們認為等台大醫院整建完後,再來興建兒童醫院;但小兒科同仁契而不捨的努力下,於民國77年12月正式以台大醫院小兒科的名義,向內政部及行政院衛生署提出設立國家級兒童醫院的建議。當時張署長博雅非常贊成此想法,於是委託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來研討成立兒童醫院的可行性。民國78年中旬,呂教授就提出籌設國家兒童醫院可行性的報告書。於79年8月向總統府秘書長室及行政院衛生署正式建議籌建我國第一所國家級兒童醫院,計劃包括兒童醫院及兒童健康研究所,同年台大醫院院務會議中,也通過向行政院建議籌設兒童醫院。本計劃經行政院衛生署、經建會及行政院審查通過,正式把兒童醫院編入國家六年建設計劃。
 
 
兒童醫療大樓位置、命名及外型的決定
民國80年由行政院衛生署組成國立兒童醫院籌設委員會,由魏火曜教授為召集人,呂鴻基教授為執行長。首先即面臨的是醫院用地的問題,當初決議是國家級兒童醫院,政府可以出錢,但土地需要自己尋覓。呂教授最初找到的是信義計劃區內的醫院用地(現今約略101大樓位置),向台北市政府尋問,暸解此地市府已另有規劃後,只好往北市以外來尋覓用地。在當時台北縣長尤清先生的協助下,看了板橋及汐止之兩所地方,皆不甚理想,於是又考慮回台大醫院西址的位置,原因是該地毗鄰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有利於業務發展及人員交流。
 
協調其間(81年6月),呂教授也和當時李總統登輝通信,由李總統囑咐行政院衛生署協助解決呂教授籌建國立兒童醫院用地之問題。82年4月獲當時林志嘉立法委員的協助,由行政院召集衛生署、教育部、台灣大學及台大醫學院等單位首長,在立法院召開第一次的協調會,會中決議在台灣大學醫學院校區的西址做為兒童醫院用地,隸屬於台大醫學院;同年5月再召開第二次協調會,這次會議決定經費由行政院主計處編列預算,「政府出錢、台大出地、蓋的是國立兒童醫院」,正式名稱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國立兒童醫院」。第三次協議除繼續討論經費來源,並把相關決議及預算匯至行政院,經行政院於83年3月2日正式核定,國家級兒童醫院的設置地點在台大醫院西址,名稱上則刪除原訂名稱的第二個「國立」。
 
當初構思即為台大醫院醫學院附設二個醫院,一為台大醫院,另一為附設兒童醫院,也就是二者為平行單位。依據此構思,在83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台大兒童醫院籌備處,由呂教授擔任主任,剛成立時並無編制及經費,至85年正式運作。一開始請建築師做設計;技術顧問做空間規劃,其中包含西址院區的整體規劃。呂教授也花心力在西址土地的規劃問題,包括用地要如何做興建。西址是個古蹟,當初接手時面臨到建蔽率不足的問題,已沒有空間再蓋新主體。請教台北市政府,他們建議將西址分為南、北二區,南區為古蹟(保留原建物風貌),北區則成為兒童醫院的發展用地,以先建後拆的方式重新規劃。規劃其間,籌備處有關人員,由呂教授帶領至美國及日本諸多有名兒童醫院參觀取經,以增加在空間及設計規劃的視野。兒童醫院及西址改建計劃也提至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發局也贊成兒童醫院的成立,決議兒醫大樓高度不受限制。兒童醫院的外觀形象,請建築師設計兩款造型,其一為類似現今台大醫院總院新大樓的方正概念;其二為現今兒醫大樓的彩色外觀,由小朋友進行票選。
 
 
籌建經費及進度?為何目前命名為「台大醫院兒童醫療大樓」
兒童醫院籌建計劃書經84~85年經建會審核後,並於87年送至行政院獲得通過,決議由教育部撥經費給台大醫院,但因教育部經費不足,於是公文在經建會與教育部之間來往,使得籌建計劃延宕許久,後來由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先生召集台灣大學校長、台大醫學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及兒童醫院籌備處第二屆主任(當時為王正一教授)等一起至行政院做協調;行政院的想法認為未來兒童醫院的興建及營運方式,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主要以台大醫院協助為主,這也是目前命名為『台大醫院兒童醫療大樓』的主因,俟營運收支穩定後,第二階段改稱為兒童醫院,由兒童醫院自立營運。
 
87年經建會審議通過的台大醫學院附設兒童醫院總預算約為53億元,(硬體設備約41億,儀器設備約為11億餘元),後來在92年行政院通過的預算,以實際發包的預算書去規劃。目前計算至97年兒醫大樓直接成本約為30億,機電中心為3億多,再加上未完成的二層樓,共約為35億,建築成本為空間面積精算後的修正結果,實際支出與當初預估經費相差不遠。另外,儀器設備,許多都延用還在可用年限的儀器設備,所以未來兒童醫療大樓的設備,還有許多陸續更新的機會。
 
 
『兒童醫療大樓』未來的發展
第一爭取兒童醫療大樓經濟及人事的獨立
兒童醫療是否要獨立於成人醫療,這個議題在美國有很多的討論,美國醫療界大多認為兒童醫療應該獨立,因為兒童是弱勢團體,如果資源和大人在一起,則許多資源會被大人瓜分。87年的行政院決議其實是分階段進行的,初期由台大醫院來支援,等到兒童醫院經營穩健再恢復獨立自主。而恢復的時機,呂教授認為是越快越好,呂教授在說明的同時,也引用了一份資料(http://www.usnews.com/directories/hospitals/index_html/specialty+ihqpeds),為最近美國兒童醫院1~20名之排行榜與國家衛生的評鑑。此排行很重要,將來台灣要走國際化,應與國外的兒童醫院(醫療)並駕齊驅,並以此為兒醫未來的目標;目前兒醫招牌中文為『兒童醫療大樓』,英文為『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hildren’s Hospital』(國立兒童醫院),呂教授認為應該中英文標題皆為一致,現在中文的意思是a hospital in a hospital,算是依附在台大醫院並不符合獨立自主的觀念。既然建了國家兒童醫院,目標就應該是可以代表國家的國際一流水準。在推動兒醫時,上海與我們約略相同時間興建兒童醫院。上海兒童醫院早已建好,而我們卻一直延宕至今;以色列的兒童醫院也是不容小覻,他們向全世界宣稱:中東包括埃及、以色列、土耳其等國家,均以色列的國家兒童醫院為代表。我們應該努力,盡力邁向第二階段-----國家兒童醫院—前進。
 
第二爭取設立兒童健康研究所 兒童健康問題應該由國家負責做研究發展
兒童的健康很重要,而我們國家沒有兒童研究所。過去有台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現已改為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但要靠國健局裡的少數人來負責全台灣的兒童健康及衛生的問題,力量是不足。
 
現在國家的兒童問題很多,例如外籍新娘的小孩,他們的語言及健康發展值得觀察研究;另台灣孩子生的少,總生育率降低,墮胎的問題很嚴重。台灣現在生的孩子估計為20萬/年,在1962年時約為40~42萬/年。總生育率下降(Total Fertility Rate)是全世界的趨勢,美國CIA全世界223國總生育率排行(總生育率指的是1000個生育年齡(15~49歲)的婦女一年生多少),美國為2.1‰(排行124名)、歐洲很多國家為2.1~2.2‰,連法國也為2.2‰,台灣1.1‰排名為220名,台灣之下為新加坡、香港、澳門,但他們是城市國家。台灣過去最高時的總生育率有7.2‰,未來可能降到1.0‰。將來的兒童越來越少,兒童的健康也越寶貴,現在的小兒科醫生壓力很大,常常被病患家長交代,我只有這個孩子,你一定要救救他,他是我的命根子,請你一定要把他救好。我們兒童醫院將來要扮演的角色就是最後一站,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好。所以呂教授建議兒童的健康問題應由國家來設想及研究,所以需要一個兒童健康研究所。在87年通過的方案是要設立研究所,但現在尚未成立,需要大家努力爭取。
 
呂教授雖然在民國86年己經從籌備處主任屆齡退休,但現在看到兒童醫療大樓已蓋好並開始營運,非常高興。呂教授說現在是第一階段,稱為『兒童醫療大樓』尚未獨立自主。國家的投資很重要,我們希望國家能負責國立兒童醫院,對於兒童及國家發展很關心的人可以來參觀,如果當大家發現非獨立自主而僅是兒童醫療大樓,他們會懷疑政府為何無法負擔一個兒童醫院。呂教授在籌備處當主任時曾帶隊至美國及日本考察,看到國外對兒童的關心、關照及投入的經費設備等。日本的國立醫療中心為例,有癌症中心、有心臟血管,精神神經,國際醫療,長壽醫療及兒童醫院等,他們皆有獨立的預算與編制。呂教授曾經收集他們的經費,政府資助25.0%至47.6%的經費,其中資助最多的是兒童醫院,47.6%是由國家支出。
 
 
大家知道兒童醫療不賺錢,尤其是重症兒童醫療,一定是不可能賺錢。健保給付低,卻需花許多時間問診。小兒科雖然有加成,但加成不夠,大家還是不喜歡當小兒科醫師,因為小兒科不賺錢。兒童需要特別照顧,這個問題怎麼辦?這是小兒科的一個問題。呂教授認為這是個事實,大家說小孩子是國家將來的主人翁,但是當自己年紀大時,談及小孩子的重要性卻越來越少,像立委競選,提到小兒相關政見的人很少;但提及老人福利的人卻很多,因為兒童是弱勢團體。老人的健康照顧重要,因為他們過去的貢獻,所以我們要好好照顧老人;但兒童的照護更重要!呂教授希望大家能瞭解,今天的兒童是明天的主人,兒童的權益在今天,不宜等待明天!
 
 
在採訪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呂教授雖然已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但他對於一手推動的台大兒童醫院發展的關心仍不遺餘力。兒童醫院的推動從73年5月發展至今,包括得到政府支持、醫院用地的尋覓及籌建經費的來源等,皆經過許多人的努力不懈而有至今的成果。當然,現階段仍有許多可改善的空間,包括兒童醫療大樓應快速邁向第二階段,人事及經濟獨立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家級兒童醫院;兒童健康研究所早日成立,負起國家眾多兒童的健康研究重任。呂教授念茲在茲,心繫台灣的照顧兒童健康福祉,希望生長在台灣的兒童,皆能在大人積極推動兒童健康福祉的環境下,有個專屬兒童健康發展的研究機構及兒童醫院,守護著兒童-國家未來的希望,也讓台灣民眾能有滿滿的幸福感!
 
  公共事務室 劉宣昕
TOP
 夜夜好眠不是夢-談睡眠衛教
 
「76歲的陳女士有失眠困擾十多年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睡不著時又會想東想西,好不容易迷糊中睡著了,又只能睡兩三個鐘頭就醒過來了。白天的她精神很不好,覺得自己沒睡飽所以頭暈沒體力,試過各種方法的她,都沒有辦法好好一覺到天亮,又害怕吃了安眠藥會成癮,只好每天在失眠的痛苦中掙扎。」
 
 
您或您身邊的親友是否也有相同的困擾呢,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2007年的「國人睡眠品質報告」顯示,有超過 2 成,也就是上百萬的中老年人有睡眠問題;調查中也顯示,每10人當中就有 1 人慢性失眠。失眠不但會影響白天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起居,長期失眠也會導致心情的低落,因此學習如何管理壓力和增進好的睡眠習慣是現代人必修的功課之一。
 
 
「20歲的林小姐來到診間,表示自己有連續一週都無法好好入睡,因為交往一年的男友要求分手,但實在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躺在床上的她即使身心都很疲累,還是無法闔眼。」
 
 
急性壓力導致失眠
壓力是誘發失眠的重要成因。臨床上發現,工作壓力、情感困擾、課業壓力、經濟負荷、或對未來徬徨等事件,超過出個人所能負荷的程度,無法有效的壓力管理,形成急性失眠。當壓力解除後,由於失眠的經驗沒有好好的處理,導致個人對睡眠產生恐懼或過份關注睡眠,導致慢性失眠的產生。若能在急性失眠發生時就正面的去看待和積極處理失眠,對於慢性失眠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生活習慣與慢性失眠
在床上看電視書報、運用睡前的時間想白天發生的事、傍晚小睡2-3鐘頭、睡前喝酒或喝刺激性的飲料,千萬不要輕忽這些影響睡眠的生活習慣,也許都是造成您失眠的主要原因。有些人以為喝些酒可以幫助入睡,但其實酒精會讓人的睡眠週期受影響。睡前過於激烈的運動,會讓身體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同樣地,若是睡前煩惱白天不開心的事,會讓心情處於過度激起的狀態,都會防礙入眠。此外,不規律的生活型態也容易造成失眠的產生。
 
 
建立健康的睡眠認知
有些人以為一天一定要睡足8小時、躺下來就「一定」要立刻睡著,擔心睡不好肝會受損甚至會產生癌症等。以上對睡眠的錯誤信念或想法,影響失眠者的情緒,使原本已經睡不好的狀況下更加的焦慮緊張,讓失眠問題惡化,進入惡性循環形成慢性失眠。
 
 
睡眠認知行為治療 改善慢性失眠
2005年失眠治療的共識會議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認知行為治療是慢性失眠的有效治療方法。認知行為治療包括(1)刺激控制法:重新建立睡眠作息 (2)限眠療法:增進睡眠效率 (3)放鬆療法:幫助入眠 (4)認知重塑:建立健康的睡眠信念。除了個別的認知行為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師也透過團體治療,幫助慢性失眠者達到較好的睡眠品質,改善失眠現象。
 
 
助眠小撇步 幫助您一夜好眠
  • 規律睡覺和醒來時間。
  • 避免小睡,特別是接近就寢時間。
  • 避免半夜起床看時鐘。
  • 避免傍晚大量進食與飲酒。
  • 維持規律運動,但避免在就寢前 3 至 4 小時運動。
  • 減少咖啡、尼古丁及其他刺激物質攝取。
  • 以平常心看待短期的失眠。
  • 增加抗壓能力,學習良好的壓力管理。
  •  
     
    若是嘗試過上述方式後,仍持續有失眠的困擾,建議您還是要找相關專業人士的協助。臨床心理中心將於十二月起,試辦每週五下午的「睡眠認知行為治療團體」,每梯次包含六堂課程和活動,提供有需要的民眾參加。
     
     
    如何找到我們?
    電話:(02)23123456 分機 66051
    網址:http://www.ntuh.gov.tw/CPC/default.aspx
     
      臨床心理師 鄭婷文
    TOP
     預防慢性病-吃出健康營養人生
      對人體而言,適當、均衡的飲食可增加免疫力,抵抗疾病、抗壓、抗疲勞、對付各種特殊情況或惡劣環境,進而展現飽滿精神、旺盛活力,隨時給人信心滿滿、神采奕奕的印象。身心健康,與人相處融洽,人際關係良好,自然左右逢源、無往不利;若營養不良,則負面的效果當不言也知。
     
     
    由衛生署統計資料得知:96年台灣十大死亡原因,前四名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以及糖尿病。自從民國71年癌症躍居十大死亡原因的首位之後,不曾滑落過,台灣每13分鐘就有一人得癌症,在週遭朋友中,總是不定時會聽到某人得到癌症,有的甚至正值壯年,事業顛峰,除了讓人談癌色變之外,總是不勝唏噓!也常有些不當資訊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頗為可惜。
     
     
    很多的研究報告指出:日常飲食的不恰當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60%的癌症與飲食不適當有關,從另一個角度探討營養素的影響時,也有相當多的醫學雜誌指出:營養素與防老、免疫力有關,例如:維生素A、C、E,與抗氧化、防癌之功效。良好、正確的營養,對終生健康都有影響。但是民眾對美食的熱烈需求,以及喜慶宴會時的暴飲暴食,不節制的放縱自己,所造成的體重增加,而增加罹患慢性病的機會。歸根究底是飲食對人體所影響的是長期累積所造成的,短時間不容易馬上有警覺性,往往是在年紀稍長,身體機能代謝走下波時,呈現不適。但近年來,很多正當壯年,卻發生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或中風等,雖然會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卻是失去家人身體健康的痛苦代價,而後悔不已。
     
     
    以營養學而言,食物依營養素的不同含量,分為奶類、肉類、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類。其中蔬果類是提供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的主要來源,在Cancer Causes & Control 雜誌2000年的一篇報導指出:針對232位罹患子宮內膜癌症的婦女,調查近2年的飲食習慣,在她們172種食物及飲料統計發現:飲食中熱量及脂肪較無關,但是蛋白質、纖維、植物酯醇、維生素c、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茄紅素及蔬菜類等,有下降罹癌之危險性。另有一篇報導亦指出:全穀類或植物性產品取代精緻米,可降低冠狀動脈疾病之危險性,此篇針對76位男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以全穀類取代精緻米,16週之後,雖然體重及熱量攝取並沒有改變,但是空腹血糖及胰島素,卻分別下降24%及14%,而α-胡蘿蔔素、維生素E及茄紅素也分別增加11%-40%,尤其是冠狀動脈硬化又糖尿病者,其空腹血糖亦有明顯改善。
     
     
    若能每天攝取 400-600公克蔬果類,可降低很多癌症的罹患率,因為蔬果類含有很多植物化合物,可阻礙癌病變的進行,而這些植物化合物,都具有鮮豔的顏色,其中紅色食物含有茄紅素,對攝護腺有幫助,黃綠色蔬菜如玉米、及綠色蔬菜;含有黃色素及玉蜀黍黃質(類胡蘿蔔素的一種),紫紅色食物含有花青素,富含強抗氧化力,如紅蘋果、葡萄、草莓及紅酒,橙色食物包括胡蘿蔔、芒果、杏子、木瓜;桔黃色則包括不同品種橘子,綠色食物有花爺菜、甘藍菜以及洋蔥等含有硫化合物,也是抗癌的主要成分,因此,建議每天能攝取以上各種食物
     
     
    不論到外面用餐或家裡自己烹調,能盡量五顏六色的選擇食物,都是不錯的搭配。
     
     
    依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國人攝取過多的熱量、蛋白質、脂肪,而攝取不足的是維生素B1、B2、B12以及鈣質、鐵質。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40多種,依年齡、性別、工作量不同,而需求量不同。但是營養素種類卻是相同,必須均衡的攝取,過多或不及,都是對健康有害無益。人類攝取食物,每天3-5餐,與一些慢性疾病之預防,關係重大。例如肥胖、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等,而食物經消化、吸收,轉變成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有很多種,其中能供給熱量的營養素主要有三大類:分別為醣類(也稱為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這三種營養素,在到達細胞以前會被胃腸道消化,轉變成為葡萄糖、脂肪酸以及胺基酸。經由血液的運輸進入細胞,接著在各種不同的酵素幫助下,在細胞中與「氧」化合,共同產生化學反應。這種「氧化反應」主要的目的,就是釋放出龐大的能量,以供給體內的細胞以及各部位或生理系統使用,來維持生命。例如,細胞內物質的合成、賀爾蒙的分泌、細胞中離子的運輸、蛋白質的合成、消化系統中食物的吸收、神經系統的運作、四肢的活動等,無一不需要氧化作用提供能量。
     
     
    均衡飲食是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平時的飲食習慣要避免偏食,食物的種類愈多愈好,每人每天至少要攝取30種以上不同的食物。也建議未加工的食品往往保有較多的營養素,多吃未精製且富含纖維質、礦物質、維生素的全穀類、根莖類用來替代加工過或精製的麵類、飯類、糕類或甜點等食品,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少油脂類食物、少速食油炸類食物、少精製或加工食品、少甜點、少含糖飲料或咖啡、少酒精類。
     
     
    近年來生機飲食、清淡飲食,日漸風行,無非是人們想更健康,但是沒有經過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的評估,冒然自己實行,常有不良後果發生,僅提供以上相關資料,作為參考,希望有些助益。
     
      營養室主任 鄭金寶
    TOP
     
     
    版權所有©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