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心理學家及比較神經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爬蟲類以下的動物當身體受到傷害時只有“痛”的感覺。只是因為傷害刺激到感覺神經,引起腦部的投射動作而已。全然缺乏疼痛引起心理層面的恐懼感。但是,哺乳類以上的動物對身體受到傷害的感覺非常複雜。除了會感受到不快適的痛感之外,還會引起心理的恐懼與精神的負擔。甚至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追求愉快、舒適的生活品質是驅使人類進步的原動力。自有人類以來,疾病是危害人類生活品質的最大威脅。有疾病就有病痛,有病痛就會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有健康的身體及快樂的心靈才能享受快適的生活品質。
人類的心理健康對生活品質的影響非常重大。要維持真正的健康必須創造身與心兩者之間的平衡才行。有一則老掉牙的流傳故事,最能反映這個事實。有一位皇帝先生在白天位高權重,享受錦食玉衣之餘看似非常快樂。但是,到了晚上睡覺時,皇帝先生就感到非常痛苦,因為他每天都會夢到自己在當乞丐。不僅身份卑賤,三餐也無以為繼。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在街頭討飯吃的乞丐先生,雖然衣衫襤褸,但是看起來似乎很快樂。於是宣他進宮來問話:為什麼你當乞丐會那麼快樂?這位乞丐先生回答說:雖然我在白天當乞丐非常痛苦。但是每想到晚上睡覺時,就會夢到自己當皇帝,享受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心情就不自覺地快樂起來了!事實上,這則故事暗示著人類的精神生活遠比感官生活重要。非常遺憾地,疾病所引起的病痛自古以來,一直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品質。
本院 113 年來都是謹守著西洋醫學的診療規範,以證據醫學的科學精神來服務患者。對於中、草藥或民俗療法等較為偏向玄學思惟的診療雖不排斥,但也有顧忌。然而,冷靜觀察來本院就診的癌症或慢性病患者的就醫行為,不難發現他們除了接受西洋的正統治療之外,有相當高比例的患者也會尋求東洋醫學或偏方治療。令人不解的是竟然有高比例的患者宣稱有一定的療效。求神問卜或尋求祖傳秘方的就醫文化本是“心靈無助”的負向信息表達。它是僅止於尋求精神慰藉的層次。但是屢屢從患者及其家屬會得到“醫療有助”的正面信息。正統的醫界專家、學者們的合理解釋是“假藥”的效果。因為在“雙盲”的臨床試驗中常常會有30-40%的假藥效果。可能是心靈層面的慰藉發揮了效果。但是,所有研習“生物醫學科學”的醫師們,至今仍不瞭解”假藥效果”的分子生物學或生化學的根基為何?這種說法是否合乎“證據醫學”的基本原則?
臺大醫院的決策層級對於“東洋醫學”中的針灸、中、草藥療法、以及具有神學、哲學、意象學意味的民俗療法的博大精深,也沒有全盤排斥。大約在四、五年前已思考過引進“東洋醫學”或“漢方醫學”的構想。但經評估之後阻力太大而作罷。可是讓決策當局鼓勵的是早在1991年,美國的某位政治人物在患者的壓力下,成功地推動在“國家衛生研究院”之下成立“替代療法辦公室”(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隱藏在這個平淡無奇的英文字彙“Alternative”背後的學問可是很大。在國內有些“另類”學者把它翻譯為“另類療法”。這個”另類辦公室”經諮議委員會評估之後,升級為”國立輔助暨另類治療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專責研究“正統療法”之外的其他無傷害性的“非正統療法”是否可以納入對癌症及慢性疾病的替代治療的可能性。但是,這些所謂”非正統的另類療法”的花樣很多,不少於三十種。而偏方、草藥的種類更是不計其數。無人可以保證有效,更不能保證無害。因此,有必要進行“科學性”的研究,以謀求患者的最大福祉。國內的很多醫學中心,在掌握社會脈動之後,在不知不覺之間紛紛成立“傳統醫學中心”或 “中醫部”等機構掛牌行醫去了。臺大醫院也似乎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真的面臨抉擇的時刻了!
冷靜睿智的林前院長與何副院長在憂憂忡忡之餘,欣聞美國在該領域已經累積了相當的經驗。認為時機已臻成熟,毅然於2007年11月率團遠赴世界知名的MD Anderson 等三家癌症專門醫院取經。仔細觀察在醫院設施內成立的輔助醫療中心如何幫助癌症病患疼痛的緩解,心靈的安定的非正統療法。回國之後,下定決心全力推動尚未正名的××醫學中心。精心巧思的何副座,終於將本中心的主軸任務定調為二:
(1)提供癌症及慢性疼痛患者有關中、草藥或民俗療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諮詢服務。
(2)提供上述二類患者提升生活品質的諮詢服務。
“正名”是本中心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在第二、三次籌備會議中經過充分的討論及反覆溝通之後,為了有別於其他醫學中心的“傳統”或“中醫”部,及避開”另類”的字眼,本中心的十位籌備委員一致同意採用“輔助治療”與”整合醫療”的精神,將本中心正式正名為“輔助暨整合醫學中心”(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ed Medicine, 簡稱Center for CIM)。我們所標榜的整合醫療乃函蓋”身、心、靈、及輔助療法” 的四合一全人醫療”。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治療。希冀對癌症及慢性疼痛患者有更大的幫忙。承蒙曹昭懿委員的十足創意,設計了本中心“四合一”的獨特“標幟”(如附圖一)。 而本中心的門面招牌示於附圖二。麻煩丁志音委員經心設計了問卷調查,即將與這兩類患者好好地溝通溝通。我們還有很多的前置作業要進行,包括對患者的衛生保健講座、單張/專輯的出版、及各種研發工作。(詳情請上本中心網站:http://www.ntuh.gov.tw/CIM/default. aspx)。
這是一塊尚未精雕細琢的醫療瑰寶,我們的委員共有十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及醫師。但絕非是”另類一族”。
蕭水銀教授 是藥理學/毒物學/中、草藥安全性的專家。
鄧哲明教授 是藥理學/科學中藥的研究專家。
張金堅教授 是乳房外科/純化中藥癌症治療的專家。
丁志音老師 是衛生政策/問卷設計及調查專家。
曹昭懿老師 是物理治療學/復健醫學的專家。
鄭金寶主任 是疾病營養學專家。
周玲玲主任 是社會工作/病友關懷的專家。
黃建勳醫師 是家庭醫學/緩和安息照護的專家兼具中醫師/針灸師的資格。
鄭淳心醫師 是麻醉科/疼痛診療科醫師兼具針灸治療師。
而筆者是風濕免疫科的醫師。
此外,我們擬聘請約二十位左右具有輔助性療法的合適專家成為本中心的專家群,來共同創造 “輔助暨整合醫療”的魔法效果。
在本中心草創萌芽之初,承蒙多位醫學界的大老們,林前院長、陳院長、何副院長、及企劃室的同仁們全力相挺。讓本中心能逐漸在113年臺大醫院的歷史長河中佔有一席之地。但願這一席之地不只是一塊招牌而已,而是可以對孤立無援患者的身、心、靈三方面發揮療傷止痛效果的“輔助暨整合醫學中心”。
但願在十年之後,本中心可以在台灣醫療史上有其歷史的定位!
明天,我們一族就要勇敢地向前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