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首頁 
     
line-teams
  感控中心團隊 白色瘟疫-結核病
  牙科口腔檳榔團隊 口腔癌前病變之光動力治療
 感控中心團隊 白色瘟疫-結核病
 
結核病一直是台灣光復後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個傳染病,直到民國七十四年,結核病首度退出十大死因之列。隨著發生率與死亡率的降低,這個隱形的殺手,也就漸漸得被眾人遺忘。直到罹患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的李姓夫婦的飛行事件曝光後,才又重新引起民眾的關心。
事實上,大多數的國人對於肺結核認知,都僅止是一知半解的知道她是一個古老的傳染病,俗稱肺癆,患者會一直咳嗽,偶爾還會咳出鮮血。甚至有不少人以為肺結核早已絕跡。然而,這個古老的傳染病從未離開過人類,相反的,因為結核病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仍是我國發生率、死亡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病。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為了對抗結核病,就必須要對她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讓我們一起揭開結核病神秘的面紗吧。
 
  認識結核桿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結核病在全球各地都有捲土重來的跡象。目前台灣仍舊屬於高盛行地區,每年有大約15000個結核病新增病例,約1000人死於結核病,和先進國家相較,美國每年每10萬人口的發病率是5.1人,日本是24.8人,而台灣則是66.67人,是美國的13倍、日本的2.7倍。
  結核病是由結核菌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可以侵入人體的許多部位,百分之九十發生在肺部,也就是眾所週知的肺結核。然而,腦膜、淋巴組織、骨骼、消化道、生殖器官等皆有可能會被結核菌感染,這些通稱為肺外結核。結核菌對外界抵抗力很強,在陰暗處痰液內可以生存6-8個月不死。
  結核病之所以會如此難以控制,主要是因為她經由飛沫或空氣傳染。只要一位具有傳染性的肺結核病患對著空氣咳嗽一聲,就有可能散播大量的結核菌到空氣中,若是處在密不通風的環境,結核菌更容易經由呼吸道進入人體肺泡內並引起感染。而結核菌一旦感染人體,就會長住在巨噬細胞內,一年接著一年冬眠蟄伏著,只要我們身體的免疫力降低,結核菌就有機會活化侵犯我們的身體器官。
  肺結核的早期往往沒有症狀,或是很輕微而未讓患者查覺,所以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誤病情。常見的症狀有咳嗽、咳痰、喀血、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全身倦怠等,若有上述症狀且持續三週以上,就必須注意並且儘速就醫。
 
  哪一種人比較容易得到結核病  
 
  凡是會降低抵抗力的情況,都會增加罹患結核病的危險性,例如糖尿病、愛滋病、酗酒、免疫機能不正常、營養不良、矽肺症、胃部切除病患、曾經罹患過結核病的個案、年紀較大的長者,比較容易得到結核病。而曾經接觸過結核病患者的人,得到結核病的機會也較大。
 
  治療方式  
 
  正確的治療以快速降低結核病患的傳染力,是結核病防治的重要基礎。只要遵照醫師的指示,規則服藥 2週以上,傳染力就會大大降低,且症狀多半可以獲得改善。一般的情形只要按規則服藥六個月以上,結核病是可完全治癒的。治療期間必需密切注意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包括視力模糊、皮膚紅疹發癢、腸胃不適、噁心、嘔吐、肝功能異常、關節痠痛等症狀。若發生副作用應立即與醫療院所醫師、結核病疾病管理師、或公衛護士聯絡,切記不可自行停藥,因為如果斷續服藥,極可能變成具有抗藥性、或甚至是無藥可醫的結核病。
 
  結核病患者需要注意什麼呢?  
 
  (一)飲食方面
    1. 注意總熱量的攝取,以達到或維持「健康」體重為原則。
    2. 攝取足夠的水份,每日約1500 C.C.∼2000 C.C.。
    3. 宜戒煙戒酒,以免刺激氣管引發咳嗽,影響治療效果。
    4. 若有食慾降低之情形,建議少量多餐以獲得充足的營養。
  (二)衣著及住家方面
    1. 居家治療和住院治療的效果是一樣好的。
    2. 房屋住宅光線要充足、空氣流通,注重家裡環境衛生。
    3. 衣服、被褥應該經常在太陽下曝曬 4 - 6小時。
    4. 吐痰或擤鼻涕應該以衛生紙摀住口鼻,將分泌物咳於衛生紙中,並立刻由馬桶沖掉或放在有蓋子的垃圾桶集中燒毀或丟棄。
  (三)行的方面
    1. 避免經常出入公共場合,必要時戴上口罩。
    2. 具有傳染性的肺結核病患在治療期間應避免長時間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例如公車、火車、飛機。
    3. 痰液抗酸性塗片陽性之病患,若需搭乘飛機而同一航程時間連續超過八小時以上者,則需經直接觀察治療(DOTS)達 14 天或有其他證據證實已不具傳染力才可搭乘飛機。
    4. 傳染性之多重抗藥性(MDR)結核病患則需有痰液培養陰轉之報告,才得以搭乘飛機。
  (四)其他
    1. 一般病患可以照常工作,不需特別休息,如有咳血應儘量臥床休息,請醫師診治並用鹽水漱口,以去除口中腥味。
    2. 多運動健身,生活要規律且睡眠充足,以保持抵抗力在最佳狀態。
    3. 不迷信偏方以免加重病情,延誤治療好時機。
 
  臺大醫院疾病管理師 楊淑婷、許淑華
  臺大醫院主治醫師  王振源
 
 牙科口腔檳榔團隊 口腔癌前病變之光動力治療
  以局部塗抹 5- 氨基酮戊酸之光動力療法治療口腔疣狀增生、白斑症及紅白斑症  
 
  台灣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男性佔第四位,於全人口則佔第六位。台灣口腔癌之主要病因為嚼檳榔、吸菸和喝酒。雖然口腔癌可用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或合併上述三種方法中任二者或三者加以治療,於台灣,口腔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仍然約只有 50%。
  口腔白斑症、口腔紅白斑症和口腔疣狀增生,是台灣三大最主要的口腔癌前病變,此三種病變皆可能進一步轉變成口腔鱗狀細胞癌或口腔疣狀癌。雖然口腔白斑症、紅白斑症和疣狀增生,可用一般手術或雷射手術切除,但過去的研究結果顯示,口腔白斑症和口腔疣狀增生,也可以使用局部塗抹5-氨基酮戊酸(5-ALA)之光動力療法(ALA-PDT),加以有效的治療。
  於過去的六年內,我們利用局部塗抹ALA之光動力療法,治療了 36 例口腔疣狀增生,97例口腔白斑症,及 6 例口腔紅白斑症。我們發現所有 36 例口腔疣狀增生病變,經每星期一次的ALA-PDT治療後,病變皆完全消失,且經追蹤 6-56個月後,病變無再發之情形。
  對於 97 個口腔白斑症之病例,65例接受每星期一次之ALA-PDT光動力治療,另 32例接受每星期二次之ALA-PDT光動力治療。前者 65例中,有5例為完全反應,33例為部分反應,27例為無反應。後者32例口腔白斑症病例,每星期接受2次的ALA-PDT光動力治療,其中11例呈現完全反應,21例呈現部分反應。對於6個口腔紅白斑症之病例,經每星期一次的ALA-PDT光動力治療,其中 4例得到完全反應,2例得到部分反應。
  由以上之ALA-PDT光動力治療經驗,我們獲得的結論是口腔疣狀增生病變,若以局部塗抹ALA之光動力療法,每星期治療一次,通常只要少於7次的療程,都可以使病變完全消失治癒。至於口腔白斑症病例,每星期治療二次的光動力療法,比每星期治療一次的光動力療法,其療效明顯較佳。利用每星期治療二次的ALA-PDT治療口腔白斑症之病例,約三分之一病變可得到完全反應,約三分之二病變可得到部分反應。另外口腔紅白斑症病例,當以局部塗抹ALA之光動力療法,每星期治療一次時,其療效比以相同方法治療之口腔白斑症病例之療效,明顯較佳。
 
teams2-1 teams2-2
圖一:口腔疣狀增生病變 治療前 圖二:口腔疣狀增生病變
治療後,病變完全消失。
  由以上對 36 例口腔疣狀增生病例治療之結果,我們發現局部塗抹ALA之光動力治療,對口腔疣狀增生之療效非常的好。探討其有效之原因,我們認為可能和新的ALA製劑、新的治療方式、及口腔疣狀增生病變本身的特質有關。我們使用的 20% ALA黏膜傳輸製劑,於室溫為液體,但塗抹至病變組織上,溫度升高至體溫時,該製劑會轉變成凝膠狀,此凝膠可吸附於病變組織表面,不易被唾液稀釋,如此可以增加病變上皮細胞對ALA之吸收。另外,口腔疣狀增生病變之外表凹凸不平,不但ALA藥物易於停留於病變之表面,而且可以增加病變之表面積,也可增加藥物之吸收;同時口腔疣狀增生病變之角化程度,通常沒有口腔白斑症病變之角化程度高,此點也有利於ALA之擴散及吸收。另外我們將 1000 秒之照光時間,分成 5 次 180秒之照光及一次 100秒之照光,此 6 次照光間,各中斷休息 180秒。因為一個有效的光動力治療,必須不斷的有新的光感物質原紫質IX(protoporphyrin IX, PpIX)產生及氧氣供給,我們相信每次180秒之照光後,休息 180秒,將使病變組織產生新的PpIX及獲得新的氧氣供給,因此當然可以獲得較佳的光動力治療療效。
  我們過去的研究發現局部塗抹ALA之光動力療法,當每星期治療一次時,對口腔白斑症之療效,不太令人滿意。我們認為口腔白斑症病例,對一星期一次之ALA-PDT光動力治療效果不彰之原因,可能和口腔白斑症病變之外形及內部組織結構有關。相對於口腔疣狀增生,口腔白斑症病變之表面,通常較平滑,且大部分覆蓋很厚的角質層。此較平滑之表面不易保留ALA,因此ALA很容易被唾液沖散,導致病變上皮組織對ALA之吸收不良。另外病變表面較厚的角質層,也阻礙病變表面ALA之擴散及吸收進入病變上皮細胞。況且很厚的角質層,也會部分阻礙紅光之進入,導致病變上皮細胞之照光量不足。此不足的光感物質量及不足的照光量,可能是導致口腔白斑症病例之治療效果不彰的主要原因。
  對於口腔白斑症病例,每星期治療二次,比每星期治療一次,其療效較佳。我們認為導致此療效較佳的原因,是因為口腔白斑症病例,經過一次局部塗抹ALA之治療後,通常於 2 3天後病變表面會有潰瘍形成,此潰瘍處通常於治療 5- 6天後,開始復原長出新的上皮組織,我們相信一星期二次的第二次ALA-PDT光動力治療,可以摧毀病變周圍殘餘上皮細胞,防止口腔白斑症病變之復發,最後導致病變明顯縮小,因此有較佳的療效。
  我們也嘗試用每星期治療一次之光動力療法,治療 6 個口腔紅白斑症病例,發現其療效比以相同方法治療的口腔白斑症之療效較佳。我們認為口腔紅白斑症病例之所以能有較佳的療效,可能和其病變的內部組織結構有關。相較於口腔白斑症病例,口腔紅白斑症病變,通常其表面角化較不明顯,且其病變上皮組織較薄,上皮細胞間隙較大,且通透性較佳,因此塗抹於其上的ALA,較容易擴散進入病變上皮細胞,導致病變上皮細胞對ALA的吸收較佳。另外因口腔紅白斑症病變,其上皮細胞多少都有變異(dysplasia) 發生,此變異的上皮細胞,相對於只增生而無變異之上皮細胞,通常能產生及保留更多的PpIX,且口腔紅白斑症病變表面較薄的角質層,也較不會阻礙照射之紅光,進入病變上皮細胞內,因病變上皮細胞中光感物質的濃度較高,且照光劑量也較充足,因此最後導致口腔紅白斑症病例,比口腔白斑症病例,對光動力治療有較好的療效。
  關於局部塗抹ALA之光動力療法,是否可以用於治療口腔癌,因為我們完成之治療病例有限,所以目前尚無明確的結論。我們曾經嘗試以局部塗抹ALA之光動力療法,每星期治療一次,來治療一例生長於右口角及右頰黏膜之廣泛性口腔疣狀癌病例,經過 28 次之治療後,病變完全消失。我們也嘗試以局部塗抹ALA之光動力療法,每星期治療二次,來治療一例生長於左下後齒槽黏膜之早期侵犯的鱗狀細胞癌,經過 24 次之治療後,病變完全消失。我們也嘗試以相同的方法,一星期治療一次或二次,來治療較大或侵犯較深的口腔鱗狀細胞癌病例,雖然經治療後,病變部分有縮小,但都無法治癒。因此我們建議局部塗抹ALA之光動力療法,以目前之治療方式,只可用於治療口腔疣狀癌及早期侵犯之口腔鱗狀細胞癌,而無法用於治療較大、侵犯較深及後期的口腔鱗狀細胞癌。
  我們此次以局部塗抹ALA光動力療法,治療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之臨床試驗能夠圓滿達成,要感謝台大醫學院光電生物醫學中心陳進庭副教授提供ALA光動力治療之基礎研究資料,台北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材料研究所的蔡翠敏教授及發?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黏膜傳輸型20% ALA製劑,及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工程中心許毅芝博士等人提供之 LED光源。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今日的成功。
 
  臺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 江俊斌 陳信銘 余權航 蔡翠敏
版權所有©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